鄧聿文觀點:中國能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什麼

習近平與普京。(美聯社)

地緣政治總是互相牽連的,尤其對涉及其中的大國來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悍然入侵,其所產生的嚴重的地緣政治後果,隨著時間推移,會一一顯現。鑑於北京的全球雄心和莫斯科的密友關系,中國在俄烏危機中顯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做壁上觀,如何應對這場危局並從中能學到什麼,是北京重要的功課。

 

俄烏戰爭給中國的影響可從長期和短中期兩個層面來探討。長期看,由於俄將牽制美特別是歐洲的大部分注意力,客觀上就為中國減輕了西方的戰略圍堵壓力,讓中國的戰略空間得以擴展。但短期中國會面對美歐要其選邊站的壓力。不過對北京來講,俄烏戰爭的最大意義或價值不僅僅是俄羅斯怎樣打這場戰爭,戰場如何用兵,更是俄羅斯如何應對美國和西方的制裁壓力。中國未來若要武統台灣,就必然面對這兩個問題。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再也沒一個國家比中國更關心這場戰爭。

北京要重新評估是否有信心統一台灣,若武統,採取何種戰法最快攻下台灣,以及能否抵御西方最強制裁和禁運,需提前做好哪些布局,彌補哪些短板。

 

烏克蘭戰事發生後,台灣被頻頻提起。「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顯示人們對台灣命運的擔憂。假如說普京對烏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出乎外界預料,那麼中國大陸要統一台灣則早已「昭告天下」。隨著中國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的增強,以及台灣堅拒兩岸統一,大陸要強行兼並台灣,目前和可見未來,都只能是武統。這已不是秘密,只在何時武統。

若兩岸最後被迫攤牌,軍隊戰力是北京要考慮的因素。根據全球軍力排名,中國大陸現位居第3,台灣21,兩岸的軍力差距以後會更大,就此而言,即使美國和盟友軍事馳援台灣,大陸攻下台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只是代價更高。當然,這不是說北京不擔心攻不下台灣,但相對來講,北京更擔心西方制裁,中國能否承受西方的制裁而不導致經濟崩潰百業凋零民眾抗議,進而危及中共統治,北京最怕的是這個。假如北京評估極可能出現這個後果,為保政權,大概率會放棄武統,或者推後。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網路時代的第一場大規模現代戰爭。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海灣戰爭,雖然使用的也是高科技武器,但今天的武器性能和先進程度還是提高了一大截。俄烏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普遍認為俄短期內佔領烏克蘭沒有懸念。然而結果大出意外,俄到現在還未能迫使烏投降。這讓外界懷疑俄軍真實的戰鬥力不是那麼可怕,「戰鬥民族」恐怕徒有虛名。

對兩岸來說,今後中國攻打台灣,是否能輕鬆取勝?或者台灣從烏克蘭的抵抗中,是否看到了某種希望,從而增強抵抗大陸軍事進攻的決心和勇氣?可以說,兩岸都在密切觀察和研究這場戰事,尤其北京的軍事戰略家們,會把俄的軍事入侵作摹本研究,以避免其出現的失誤,假如有的話。當然,台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截然不同,軍隊面貌和指揮體系也有別,中國武統台灣,不會簡單地學俄,甚至不會採俄的戰術。 (相關報導: 風評:十四天教召能訓練出曹興誠筆下的「百萬精兵」? 更多文章

相對作戰,中國從俄烏戰爭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更多地在以下三個方面:(1)盡可能找到一個能夠說服國內民眾,同時也讓國際社會減少干預的開戰理由或借口;(2)鑑於目前人類所處社交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一旦戰爭打響,必須同時在輿論戰上做好部署,擺脫被動局面;(3)最重要的是,面對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的干涉和全面制裁,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重點從現在起需要調整,對經濟、科技、金融、產業鏈以及資源和原材料等所有的可能受制於西方的短板和薄弱環節,都必須提前想好應對之策,從而做到在戰爭時期和戰後能夠承受制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