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主動幫忙、週五提早下班…台灣人揭在德國工作多年,體會到的6大職場生存法則

德國和台灣的職場文化大不同。(示意圖/Unsplash)

跟德國人共事,是怎麼回事?他們好相處嗎?工作真的很有效率嗎?開始工作後,發現很多「傳說中的傳說」,有的真,有的假。首先,德國人工作很有效率嗎?

這麼說好了,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五個步驟完成,台灣人會自行研究出,能省略其中一兩個的工作模式;而德國人會依照五個步驟走。以速度來說,台灣人的效率當然比較高;以事情的完整度來看,可能就是德國勝出。是我們太靈活有彈性?還是他們太古板不知變通?各有各的擁護者。舉個例子,我上工沒多久就發現,把裝貨品的盒子按客戶地址字母順序A-Z排列,在最後裝箱時比較好找,速度較快。但之前做這個工作的同事,是把先出來的貨擺前面。當她看到我的做法時,完全不覺得這是個好方法,反而覺得是我個人太龜毛?

但有件事情他們絕對遵守,那就是開會時間。嚴格地說,他們不但遵守,還會提前。因為在德國,如果是重要事件,準時不是在那個時間點到,而是要提前五~十分鐘。假設會議時間是十點,九點五十五分就要到會議室,大家入座、寒暄一下,十點準時開始。而會議的安排,可能一個月前就排定,如果不特別注意,很可能錯過。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任何該出席的會議,要做好自己的行事曆管理,是德式職場求生第一條法則。

再者,要知道德國人如何應對進退,學會如何打招呼,如何說話。

第一次見面的同事,一定得打招呼。德國人不像拉丁語系民族,喜歡親來親去,打招呼的方式很簡單,無論男女都是握手。但握手也不隨便,得眼神交會,手掌用一點力,握個幾秒鐘。那種隨便碰一下的握法,會讓人覺得很沒誠意,對你印象很差。事實上,這種方式也套用在沒有很熟的朋友上,我每次都覺得很尷尬。對我們來說,握手通常發生在正式場合,特別是職場或是談生意;見過幾次面的朋友就是口頭問候,招招手、笑一下。伸出手去握,總覺得哪裡怪,但德國人很習以為常,你不握對方還會覺得沒禮貌。

至於說話,要學著有話直說,我們常用的客套語氣,對方不但完全聽不出你的「話中有話」,還會完全當真。例如我們很習慣跟同事說:「不急,你有時間再做。」你預期的或許是明天能得到回應,但德國人會真的以為完全不急,等哪天他排滿的工作進度表突然有空白時,才會來做你的事。因此,直接說出你預期收到的時間,會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我是經過幾番奮鬥才悟出這個道理。

我的工作有時間壓力,因為每天快遞會準時來收件。有時製造部門的同事沒安排好,擠在最後一刻才出很多貨,我就得像八爪章魚一般跟時間賽跑。客服部門的同事,很多都做過這個工作,跟我關係不錯的有時會來關心一下。看我忙不過來時,會開口問:「需不需要幫忙?」我嘴巴回答好,心裡卻想著,你沒看還有這麼多貨沒裝?當然需要幫忙!有天我突然悟出這個道理,原來這是他們尊重同事的一種方式,沒有你的允許,不主動插手你的工作(因為我沒開口時,他們真的看一下就離開),他們的邏輯是,需要幫忙,我一定會開口;沒有開口,等於不需要幫忙。殊不知,我們是客氣啊! (相關報導: 休假無上限、年薪比美國總統還高,這麼好的工作為何沒人敢做?揭Netflix瘋狂文化 更多文章

在德國工作,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彈性上班時間,一週的工時在三十五~四十小時之間,就算是同一間公司,因為職務的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工時,簽工作契約時會談妥。雖然基本工時是朝九晚五或六,但在不影響其他同事的情況下,可以自行決定你的上下班時間。像我有同事住比較遠,又搭車通勤,他會提早到辦公室,提早下班避開尖峰時間的人潮,開車或需要接送小孩的同事也是。有一點比較特別,大家都會希望提早,沒看過有人想要晚到晚走,因為德國人很習慣一天很早開始。冬天時,早上七點多已經看到許多人在辦公室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