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相對於過去可能還有真相的傳統媒體時代,是一個「真相」本身可以被大量製造且精細地客製化的時代。根據國際記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 ICFJ)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陶氏數位新聞研究中心針對全球125國家、1400位記者所做的調查發現,政治人物是虛假/不實訊息的頭號來源,遭遇虛假/不實訊息已是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以及臉書是虛假/不實訊息最主要的擴散管道。
虛假/不實訊息無所不在,源頭包括境外與境內。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2018 年至少有48 個國家的政黨或政府機構於選舉期間利用社群媒體散播虛假/不實訊息,比前一年發現的28個國家幾乎多了一倍。牛津大學的後續研究發現,2019年有70個國家,2020年更增至81個國家。這些研究發現意味的是,為了影響輿論而刻意操作與擴散的「假新聞」,就發生率和地理範圍而言,都在同步擴大當中。
台灣也不例外,甚至可說是站在對抗虛假/不實訊息的「前線」。弔詭的是,台灣主流新聞媒體往往成為擴散虛假/不實訊息的幫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關西機場「假新聞」:中國《觀察者網》率先發表〈淹成這樣,沒想到,中國領事館來接人了!台灣同胞問……〉的網路文章,並且成功地誤導多家台灣主流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其中原因,除了新聞人力不足、在即時新聞時效要求下疏於事實查證之外,也與台灣主流媒體漸失中道立場,為了收視率/點閱率而棄守新聞事實的底線有關。

閱讀林照真教授這本新著,讓我回憶起年輕時讀過李金銓教授那本身具啟發性的評論文集──《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而且同樣有助於理解新聞與選舉/政治的辯證關係。她在書中直面這些重要但無比困難的問題:「數位時代的網民是否等同於古典理性時期的公民?」「數位時代的民意又是如何塑造?」
源自境內的不實訊息,因為表意自由受到一定程度保障,往往難以循司法管道問責,而源自境外的不實訊息,更是撲朔迷離,追查與究責難度更高。本書作者提醒,管制「假新聞」涉及新聞與言論自由爭議,「假新聞要不要法辦、如何法辦,都是台灣社會民主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由於「假新聞」不可能「清零」,她引用法律學者A.E. Waldman的觀點指出,民眾應該忍受部分的「假新聞」,但健全的民主社會不應容忍「假裝真實」的「假新聞」,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
林照真教授也在本書中特別探討存在於華人網路空間的「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並且強調「網路世界已無台、港、中之分,外界無法辨別粉專經營者身份,更增加假新聞操作空間」,各種來歷不明、動機歧異的臉書粉專、內容農場或YouTube頻道,製造並散播許多誇大聳動但真假難辨的陰謀論,可能有介入並影響台灣選舉的意圖或效應。 (相關報導: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戰,三年前竟已開打?羅宋湯到底是誰發明的,讓兩國人民上網互罵! | 更多文章 )
本書立基於相當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兼顧質性與量化取徑,包括網路民族誌(online ethnography)、深度訪談、以及針對大量網路數據的運算分析(包含CrowdTangle軟體及Qsearch分析資料的運用)。針對台灣2018及2020年選舉,林照真教授組成了一個由研究生和大學生參與的研究團隊,對傳統媒體網站、仿新聞網站、反映不同政治光譜的臉書和YouTube社群、以及「內容農場」…等進行網路田野觀察和紀錄。在深度訪談方面,林照真教授訪談近二十位前媒體主管、市場行銷人員、資訊工程人員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工作人員。此外,她在研究中也進一步分析不實訊息在社群媒體的傳播路徑,以及針對社群網路相關訊息進行情緒/情感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