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支撐起我對我的生命中所有夢想與願景的舞台:《教父寶典》選摘(1)

《教父》(The Godfather)導演柯波拉將生命中的體驗與寄望揉合進入電影中。(資料照,取自 IMDB)

關於《教父》,該我說的,我大致上都說了,而且,該讚揚的也都讚揚了;我也早就清楚表明,關於這個案子,馬里歐.普佐(Mario Puzo)做了「最艱鉅」的工作,這正是他的姓名會出現在片名之前的理由。我對這部電影的特殊價值,乃是由於我的義大利-美國的養成背景,以及我對紐約義大利人的熟悉;譬如他們談話的方式,他們的風格和獨特的氛圍,以及他們所看重在乎的種種。那種道地的文化傳統,遍佈在一道由黑幫所驅動的劇情軸線上時,便賦予《教父》某些新意。確實,如果將這部電影與過去許多黑幫電影比較,甚至是偉大導演的傑出作品,如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的《疤面人》(Scarface, 1932)中,就是由意第緒語劇場出身的保羅.茂尼(Paul Muni)精彩地扮演拿坡里人艾爾.卡邦 (Al Capone)。

2020年,美國禁酒令百年紀念,禁酒時期的黑幫教父卡彭(Al Capone)(AP)
美國20年代禁酒時期的黑幫教父卡彭(Al Capone,圖右)(資料照,美聯社)

又如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的《人民公敵》(The Public Enemy),也很少由義大利人來演義大利人,尤其是那十分少有的綜合體,紐約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你應可意識到那些「像者樣醬話」的人,通常由出色的猶太裔演員來假扮義大利人。甚至在《教父》中,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並未假裝自己是義大利人;他假裝自己是個紐約義大利人,這正是我對此一族群的通透熟稔得以充分發揮之處。湊巧的是,馬龍曾經告訴我,他對表演這回事的整個了解,可能來自於他在與保羅.茂尼一起演出《旗幟的誕生》(A Flag is Born)舞台劇時,從旁觀察茂尼的表演。

大致說來,我們家族是由街坊鄰居當中的所謂的「好孩子」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們以進學校、受教育作為在這個美麗新國度功成名就的關鍵。然而,他們知道還有其他人,那些使得整個社區驚恐不安的「流氓痞子」,長大成人後變成或小尾或大咖的黑幫份子,那些殘暴不仁、反社會者,就像是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d)在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的電影《死胡同》(Dead End)中所飾演的角色。我父親和幾位伯伯叔叔都曾就讀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都是該校交響樂團的明星樂手;所以是音樂領域,而不是犯罪世界吸引了他們。但是在家庭文化方面,雖然不盡相同,卻也相去不遠:他們吃的喝的,以及生活的種種,3、4個兄弟如塞沙丁魚一般擠在同一張床上睡覺,母親操持所有家務,烹煮三餐、裁製並修補一家大小的衣服,並且把一顆柳橙切成多份,七兄弟各吃一片等等。 (相關報導: 冬奧中韓爭議延燒!中國電影抹黑南韓選手「愛犯規」,韓教授告上奧委會:「不該在這種國家辦賽事」 更多文章

甚至連馬里歐.普佐,一個義大利裔美國人,都沒有我所說的道地口氣。一個真正的義大利人知道一個人不會稱呼某人為「柯里昂閣下」(Don Corleone)-應該是維多閣下(Don Vito)或維東閣下(Don Vitone,將名字-而不是姓氏-與「閣下」之尊稱擺在一起)。馬里歐主要透過研究,如研讀《瓦拉奇文件》(The Valachi Papers)這類書籍,來獲取他對黑手黨的知識。義大利裔美國人就有很多樣式: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出身的家庭,跟我家裡一樣,還在說義大利語,煮義大利菜餚。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如同馬里歐,則來自差距較大的義大利家庭文化。不是較少(義大利文化),而是不同。所有這一切似乎是鑽牛角尖,為雞毛蒜皮小事傷腦筋;但是在一部電影裡,這些細節卻是明顯可見,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在小說中柯里昂閣下朗朗上口的精彩俗話,主要也出自馬里歐的母親;馬里歐在他自認是傑出小說的《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對其母親有更精細的刻畫。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AP)
著名電影《計程車司機》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同樣出自義大利裔家庭。(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