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是最近版面上最常被討論的國際時事話題,許多人從歷史淵源、國際布局、美俄博弈、戰術推演等各方面進行討論,甚至延伸出關於若中國武力犯台時可能的想像,尤其那句「看好了XX,OO只示範一次」的網路語句,更是讓許多人朗朗上口。
是的,筆者並不否認這場戰爭的確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本篇就以能源政策如何連帶影響國家安全的角度進行分享。
一、烏克蘭:核能成為悍衛國家堅實後盾
即便身為車諾比事件第一苦主,烏克蘭核能卻有增無減,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目前該國境內有十五座現役核反應爐,供應全國近60%的電力,核能依賴程度僅次於法國;而這還不夠,未來還要繼續拉高,預計將超越法國成為核能占比最高的國家。
相信不少人聽過一種說法:「一旦中國武力犯台,將優先轟炸台灣境內核電廠或核廢料處理場,造成大規模毀滅性爆炸,所以基於中國威脅角度,台灣不該重用核能」等等。其實這一開始也是烏克蘭在擔心的,在戰爭爆發前,烏克蘭外交部長就對外求援,擔心核電廠受到俄軍攻擊,IAEA也提出警告,呼籲交戰雙方遵守國際規範,不要對核設施進行破壞,否則可能對環境與人民健康造成威脅!

然而,事實卻令人意外,除了現役核電廠不畏戰火繼續如常工作外,就連被俄羅斯佔領的車諾比禁區,雖一度因俄軍進駐,揚起沙塵造成輻射值偏高,但IAEA仍表示處於安全範圍內,更別說早於兩軍開戰前,俄國跟白俄就已經切斷了連接烏克蘭的跨國電網,但烏克蘭靠著兩年核燃料庫存與過半核能佔比,硬是孤立無援下撐到今日(包含上週基輔附近核廢料儲存區遭俄軍飛彈命中,設施也是除自動檢測故障外毫髮無損)。
但有些發電廠就沒這麼幸運了,比如根據TDEK的消息,盧甘斯克火力發電廠遭到砲擊,工廠引發熊熊大火,當地工作人員躲至防空洞避難,由於該發電廠是當地最重要電力來源,導致民生設施,包含醫院學校都受到威脅;事實上該電廠早在2014的烏東革命時就被摧毀過一次,今年依舊逃不過遭戰火擊殺的命運。
在這場民主對抗獨裁的戰爭中,核能安如磐石、固若金湯、彌堅不催、俱收並蓄,成為自由陣營的最佳後盾!
二、德國:延役核電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德國在俄烏衝突中一度成為箭靶,起因就是那消極甚至見死不救的態度,很多人心中都有疑問,當年叱吒歐陸的鐵血國度哪裡去了?其實,只要是了解德國能源狀況的,對這種行為就不會感到意外。
上星期德國外交部長接受媒體專訪時就表示,她反對將俄國剔除於SWIFT,因為這將造成嚴重的能源危機,一旦德國失去俄羅斯的燃料供應,對德國的傷害程度甚至遠勝於對被制裁的俄羅斯本身,最後她也向媒體承認,德國能源政策有著無法修復的錯誤,德國會盡快找到替代方案,以保障人民用電安全。
至於替代方案有那些呢?其中一個很令人意外,那就是「延役核電廠」!是的,你沒聽錯,歐洲反核領頭羊德國竟也把放棄廢核納入考量範圍中了。 (相關報導: 江仁台觀點:龍門核電廠重啓需再接再厲 | 更多文章 )

媒體Motherboard引自路透的一篇報導指出,德國經濟部長在接受質詢時表示延役核電廠也成選項之一,但評估之後的結果卻令人沮喪,由於德國目前使用中的核電廠都已進入除役階段(對,德國至今核能仍尚未關閉,核能佔比甚至還高於台灣,所以如果現在聽到有人跟你說「德國已完成廢核」若不是無知就是騙子),現在提延役為時已晚,工程上已經來不及,經濟部長也坦承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