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逃出鬼門關的確診者,真的「康復」了嗎?

作者指出,新冠肺炎的醫學研究為絕佳科目,過去疾病的規模都難以與新冠疫情比擬。(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新冠疫情出現以來,「超前部署」變成一個老嫗都可琅琅上口的時髦名詞。超前超量購買疫苗是「超前部署」;多買一些口罩酒精泡麵也是「超前部署」;隨行出國「超買」洋菸,當然也是「超前部署」。正經事不幹,狗皮倒灶的事大內宣說成「超前部署」,真是「士大夫之恥是謂國恥」。

甚麼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以下我們來看看,甚麼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截至目前全球1.79億人已確診新冠;死亡人數387萬人。確診新冠之後,大多數的病人慢慢就「康復」了,但他們真的康復了嗎?顯然不是,新冠可不是一般流感或出麻疹,得了有的還終身免疫。相反地,臨床指出大量感染新冠的病人在從新冠疾病的初始階段康復很久之後,仍繼續出現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被稱為「長期COVID」,包括疲勞、呼吸短促、「腦霧」、睡眠障礙、發燒、胃腸道症狀、焦慮和抑鬱,可持續數月,範圍從輕微到喪失行為能力,在某些情況下,新症狀會在感染後出現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美國國衛院耗資150億美元推動「長期COVID」的研究新計劃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S.Collins博士早在今年2月23日就宣布一項重大的新計劃,以確定感染新冠者在幾週內無法完全康復的個人的原因以及最終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哈佛醫學院Beth Israel Deaconess醫療中心神經內科認知神經科的馬修·J·伯克(Matthew J Burke)教授等人並在2021年6月18日柳葉刀(The Lencet)醫學期刊發表的 <長期的新冠暴露了醫學的盲點> (Long COVID has exposed medicine's blind-spot)指出,2021年2月23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宣布了一項耗資150億美元的新計劃,以支持所謂的「長期COVID」的研究和資源。這些研究不論從造福新冠確診「康復」者而言,或是做為未來的「新商機」(全球有將近兩億人市場,還不間斷上升中)而言,這才是典型的「超前部署」,大家都看見的投資項目,還算「商機」嗎?台灣的生化藥學家呢?有沒有想到要為新冠確診「康復」的病人做點甚麼呢?台灣的各大醫院,當然他們忙著招呼眼前的新冠確診病人已經不可開交了,但是台灣那些14,150(確診)扣掉570(死亡),至少有13,000名「康復」的病人都沒有出現上述的「後遺症」嗎?極可能他們都被當成「非緊急」病人晾在一邊了。政府和醫院只能對他們說:「恭喜你沒死,在家好好待著,別亂跑!」嗎? (相關報導: 非洲抗疫》世衛助南非研發mRNA新冠疫苗,9到12個月內將可量產 更多文章

確診者預後出現精神上、神經上的全身症狀

今年,在科學關注、公眾評論和媒體對「無法解釋」的慢性醫學症狀(無論是否感染後)的報導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事實上,從新冠大流行中出現的最令人擔憂的事件就是「長期COVID」的困境。在越來越多的病人中發現了長期新冠感染的急性後遺症,他們報告了新冠感染後的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持續存在、使人衰弱,且尚未通過已知或可測量的機制得到充分解釋。這些症狀尤其表現在精神方面,包括疲勞、認知困難、情緒失調、頭痛、失眠、頭暈和各種其他神經、神經精神、自主和全身症狀。即使是不需要住院或醫療護理的輕度初始感染,病人也會自述了這些症狀。許多醫生報告說在 新冠之後出現了此類症狀,這進一步支持了最初的發現,即長期存在COVID症狀並且可能使人虛弱。豈知,世界各地的媒體有的還以「陰謀」和過度關切強調了這個話題的複雜性。這種論調和語氣與犬儒主義形成了相對鮮明的對比。

憂鬱情緒(圖片來源:Sam Moqadam@unsplash)
作者指出,「長期COVID」為從新冠疾病的初始階段康復後,仍可能持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包括疲勞、呼吸短促、睡眠障礙、發燒、胃腸道症狀、焦慮和抑鬱等。(示意圖/取自Sam Moqadam@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