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有一種奇怪的迷思,為什麼在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出國工作、爭取更好舞台,就叫做人才外流?」(本文主圖取自UC Davis College of Engineering@Flickr,僅為示意,人物與本文無關)
2001 年,網路產業的第一波泡沫化後,以矽谷這個位於舊金山南灣區的產業開始快速變化。早期因矽晶片設計與製造或電腦品牌銷售聞名的所謂高科技創新公司早已遠颺,如今當紅的蘋果、Google、Facebook 等等公司則才正要或甚至還需 5 - 10 年才剛剛開始。
當初台灣因為戰後留學生群聚而連結的矽晶圓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配上戰後台灣同樣蓬勃的勞動力與人才資源所結成的電腦系統製造業,成為兩次石油危機後,台灣經濟成長、轉型的重要支柱。我們與矽谷的連結從未短少,相關產業發展也依然緊密,但矽谷的產業變化實在太快,由硬體製造、網際網路快速在 15 年間,一路轉往以資料為主的搜尋引擎、社交網絡、共享服務與人工智慧等環繞的數位經濟。
在灣區乃至於全球快速的產業變化,背後由紮實但與硬體產業發展不太相似的技術跟底與價值結構所支撐,碰上台灣經濟成長、政治解構與社會環境改變,讓錯失產業轉型的台灣,對於這個仍是全球經濟成長引擎所在的矽谷魂牽夢縈。Solectron 的創辦人陳文雄就指出,與 1992 年相較,美國市值前十大的公司早已從愛克森美孚石油、Walmart、AT&T、可口可樂與默克藥廠等實體經濟公司,轉往 2016 年的蘋果、Google、微軟、Amazon 等以數位經濟為骨幹的企業。
數十年來,資訊科技領域的相關發展與這一塊地區脫離不了關係,從如今已經久遠的惠普、康柏、昇陽電腦等曾經雄霸一方的科技公司,至如今當紅的蘋果、Google、Facebook 等等公司總部幾乎都集中在等同於北臺灣大小的這塊地區裡。如今,眾多以資訊或網際網路相關科技或應用所驅動的產品或服務,幾乎沒有一樣應用發展與矽谷地區沒有關連,各種類型的創投、新創公司、投資者、服務提供商充斥在這塊區域。
「相對於中國人,台灣人在這裡不是特別多!」在一家半導體供應商工作的台裔博士級工程師表示。「在矽谷或說灣區,雖然整體說來台灣人不多,但其實相對以前還是不少的,只是更分散了。」一位已經移居灣區超過 10 年以上,現在正作特殊汽車零件貿易的受訪者觀察。「你可以把來美國的人,基本分成不同年代來美國的第一代台灣人和他們的第二代。」第一代又通常會被分為稱做「小留學生」的人口,或還在小學或中學時期就移居來美,相對大學或研究所甚至工作後才到美國來說,對於美國文化理解程度差異會相對大一些。這些人群也分別因為他們到美國的背景不同,發展脈絡很不一樣。 (相關報導: 為何台灣人實力再強也難出頭天?赴美工程師:美國從小教這件事,我們卻不在乎 | 更多文章 )
多數的第二代,也是我們稱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American Born Taiwanese)其實在身份認同上都認為自己是美國人,雖然他們的種族可能是亞裔(Asian)、中國裔(Chinese)或台灣裔(Taiwanese)。「對他/她們來說,台灣可能就像潘安邦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樣,是一個父母出生長大的地方,有些文化、食物的相近與親近性,但不見得比這些目前第一代來美國的台灣人,與台灣社會間存有更多的社會脈絡。」成大北美校友會長葉啟信觀察:「你叫他們台灣幫也好,或另外透過包含校友會、SVT Angels 或各種協會不同的脈絡去接觸不同的人群,你會發現他們目前都散成不同的群體。」中華民國科技部派駐在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科技組組長葉至誠說,「以政府工作的資源而言,也很難用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去有效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