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個休學台灣男孩,15歲成北京軟體工程師?出逃「學歷至上」鬼島,他看見世界

跳脫台灣教育框架,年僅15歲的周奕勳休學後到北京擔任正式工程師。(圖/侯俊偉攝,數位時代提供) 

周奕勳腳踩著招牌涼鞋,手握著剛買的數位相機,走在台北街頭,為他的「兩岸高中生思想差異」的紀錄片尋找素材。和周奕勳幾次的拍攝相處,早已忘了他只是一個大人口中的「孩子」。

九歲就自學寫程式,今年從高一休學,目前在北京擔任軟體工程師,現年只有十五歲的他,已領著超過台灣大學畢業生的三倍薪水。

二月,他應邀到高雄高商與母校後勁國中,進行數場演講,熟練且不怯場,「社會是美好的嗎?」「墓碑上想刻什麼?」他用單薄的身驅,提出了或許連成年人都不曾思考的巨大問題。但沉甸甸的問題,丟向一張張稚氣的臉孔裡,猶如石落水面,消沉無跡。

他的國中班導師江曉慧形容:「他骨子裡就是個外國人。」

只是,看似領先的人生,我卻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種「矛盾」的孤獨。

他「本真」地脫離了八股的教育模式,但提早落入一個更大的社會制約;他無法忍受高中生的幼稚,但又渴望當學生的單純;他擁有青春期的身體特徵,但言語又有著社會訓練後的老練精明;他廣交議員、創業家、機師等眾多朋友,但又顯得比同齡者更加孤獨。 (相關報導: 為何一個15歲國中生能變矽谷搶手工程師?出國一趟後,他有個問題想問問台灣大人們 更多文章

如果人生往往是由一連串無聊、重覆且平凡的景致所組成,人們得在這沉悶的風景裡停駐、忍受、發現與緩慢前行,好奇的是,周奕勳這台「特快車」,接下來將駛入哪一段風景裡?他要直達哪一個目的地?

周奕勳帶著剛買的數位相機,在街上尋找素材。他計畫拍攝一部關於「兩岸高中生思想差異」的紀錄片。他好奇兩岸學生在教育與文化的差異下,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有何不同。
周奕勳帶著剛買的數位相機,在街上尋找素材。他計畫拍攝一部關於「兩岸高中生思想差異」的紀錄片。他好奇兩岸學生在教育與文化的差異下,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有何不同。
周奕勳高一休學後在台灣Brocas軟體公司擔任Node.js全端開發實習生。目前則在北京木果天地任職Node.js全端工程師。在平均年紀30-40歲的工程師中,他的臉孔顯得特別年輕稚嫩。
周奕勳高一休學後在台灣Brocas軟體公司擔任Node.js全端開發實習生。目前則在北京木果天地任職Node.js全端工程師。在平均年紀30-40歲的工程師中,他的臉孔顯得特別年輕稚嫩。
二月底,周奕勳應邀至高雄高商演講,有學生圍著他問問題。
二月底,周奕勳應邀至高雄高商演講,有學生圍著他問問題。
中場休息,周奕勳形單影隻的身影和高中生的群體生活形成對比。
中場休息,周奕勳形單影隻的身影和高中生的群體生活形成對比。
教室曾是周奕勳逃離的場所,但畢業後卻反被邀請回母校演講,和學弟妹分享如何做自己。
教室曾是周奕勳逃離的場所,但畢業後卻反被邀請回母校演講,和學弟妹分享如何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