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呂紹煒專欄:除了賓拉登,中國或許還要感謝普丁?

多年之後回首,中國是否會要感謝普丁帶來另一個「戰略機遇期」?(AP)

多年之後回首,或許中國要感謝普丁,為中國再創造另一個「戰略機遇期」!

掌握戰略機遇期,中國快速成長到美國難以壓制

當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開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時,不少人解讀是:為了壓制已有挑戰美國霸權可能與實力的中國崛起;但也有有認為美國出手的時間已嫌晚,中國已「坐大」到老美無法輕易壓制、打掉的程度了,後見之明來看這幾年的發展,情況確實如此,美國出手或許能減緩中國的成長與發展,但要壓制住卻已是難上加難。

中國能「趁美國不注意」時就快速發展、壯大,有學者認為主要是中國適時掌握了美國提供的「戰略機遇期」─即指在國際國內各種因素作用形成下,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的因素與時機。

實際上來看,這個「戰略機遇期」先是因冷戰要牽制蘇聯,讓美國決定「聯中制俄」,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也讓中國開始「(文革)災後重建」,重新站起來。 90年代冷戰結束,志得意滿、決定永遠維持霸權的美國,有著「歷史的終結」思維,認為自由市場、民主政體是必然的路,與中國交往、協助其發展、期待「和平演變」成主軸,既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更支持其加入WTO。

911讓小布希為反恐不再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

這段時間全球大致維持和平,自由貿易、市場開放的全球化之路,讓中國成為全球工廠、全球市場,終而有今天地位。待川普把中國定義為戰略性競爭對手出手壓制時,為時已晚。

其實,美國政府未必如此無知麻木,沒有警覺到中國的潛在挑戰與威脅,早在2000年小布希競選總統時,就以批判民主黨柯林頓的對中政策為競選主軸、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上台後任用官員都是對中鷹派,對中政策主張既要交往又要圍堵,當時台灣阿扁執政初期即受惠於較過去更好的台美關係。

但911事件改變了一切,為了打反恐戰爭,美國需要中國協助與支持,「戰略競爭者」的定位減弱甚至消失;再者,美國所有的注意力、資源都被吸引到反恐戰爭,還發動2場戰爭(阿富汗、伊拉克)、耗費20年、花掉數兆美元。

2009年歐巴馬上任,也是早早就把中國視為競爭者,因此才會在印度官方訪問時,大談「印太聯盟」、喊出「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打造區域經貿組織TPP制衡中國…..,但一來歐巴馬的出手較含蓄、不似川普的「暴烈」,二來美國因金融海嘯國力受損,仍處於療傷止痛的恢復期,外界對「美中對抗」的感受不強,要到川普出手後,全球才看到中美競爭的白熱化。

中國發展得到戰略機遇期要感謝3個人

中國因此多取得十多年的發展期。這也是為什麼有學者說,中國能有今日的發展,最需要感謝的有3個人:一個是打開中國大門的尼克森(與季辛吉),一個是讓中國加入WTO、經濟與產業快速成長的柯林頓,再一個是發動911恐攻、讓美國注意力從中國轉到反恐的賓拉登。 (相關報導: 「烏克蘭早已成為戰爭的發源地」:明鏡週刊對話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更多文章

而這次普丁入侵烏克蘭,西方強力制裁,中國是陷入一個尷尬局面,最後到底從此事件中得利或是受損,其實是值得觀察。從整體面來看,美國原本幾乎把所有力量與注意力都放在遏止中國,但在烏克蘭事件後,很可能要把更多的資源重新移到歐洲及俄羅斯身上。外媒報導說,部份亞太國家已擔心受俄侵烏事件影響,美國能投注在「印太聯盟」的資源又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