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罕見事件不僅會影響世界格局,還會改變世界格局。俄羅斯軍事力量進一步深入烏克蘭就是一例。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下令軍隊侵入一個主權國家並欲將其置於股掌,這打破了後冷戰時代歐洲盛行的安全架構,拿什麼替代它無人知曉。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美國連續三任總統均承諾要掙脫其他國際糾葛並專注於與中國的競爭,但這一次又遭挫折。西方國家的軍事開支可能因此增加。經濟全球化也將受阻。
與此同時,美國政界表象之下暗藏的國際主義者和新孤立主義者的裂痕也愈發明顯,特別是在共和黨黨內。
這還不是連鎖反應的全部。就像9.11恐襲事件一樣,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可能演變成二戰以來歐洲最大的一場地面戰爭,這種脫離常軌的事件所造成的一些後果是無法預料的,未來若干年可能還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酵。

但有兩個影響似乎已經確定。首先,普京早就承諾要重拾蘇聯時代的部分影響力以及蘇聯擁有或實際控制的土地,這個進程現在大大提速了。僅這一個目標就會影響後蘇聯時代新歐洲政治版圖中十幾個歐洲國家的心理。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政府不免會擔心下一個會輪到自己被普京顛覆。
第二個影響是,西方國家聯盟,特別是北約(NATO),又一次團結振奮起來了。
這種團結將在未來幾周乃至幾個月內接受壓力和緊張情緒的考驗。美國高層官員認為,只要西方國家堅定這種決心,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冒險就會變成普京的重大戰略失誤。西方國家之間這種凝聚力的深度和持久性將首先在德國經受考驗,因為德國在對抗普京的問題上有時顯得猶疑徘徊。

但最近幾周也出現一股讓德國敢於疏遠俄羅斯的力量。這就是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開始填補俄羅斯能源出口減少留下的缺口,表明美國有可能與歐洲盟友建立新的能源關係。
一個關鍵問題是,目前正在實施的以經濟制裁孤立俄羅斯的行動會不會促使俄羅斯實質性地靠攏中國。針對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頭號強大的美國可能施加的經濟壓力,俄羅斯和中國都有興趣建立防禦屏障以應對之。
中國能夠給予俄羅斯最直接的幫助就是緩解俄羅斯身受的制裁壓力。這些制裁目前只會越發深廣。從更宏觀的角度說,中國和俄羅斯還有一個共同動機,就是建立一套國際金融體系,與現有的以美元計價並由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分庭抗禮。懷有這樣的夢想和夢想成真自然不是一回事,但現在也許會產生新的共鳴。
但中國在中美關係中也有一些利益需要考慮,似乎也並不想真正打破這種關係,中俄之間的合作可能會由此受限。這些相互衝突的利益糾葛也正是中國政府迄今為止對烏克蘭局勢只作出尷尬回應的原因。中國並未認可俄羅斯的舉動,但含糊地談到尊重相關國家在烏克蘭的合理安全關切。

再拓展一下視野,會發現烏克蘭的隆隆炮聲對一些看似不相關的事情也可能有影響,比如拜登政府正試圖與伊朗達成新的核協議。如果俄羅斯部分能源無法進入國際市場,一項允許伊朗增加石油輸出的協議就可能解燃眉之急。談判人員已經對達成協議更加樂觀,現在又添了新的動力。
更暗黑的是,一些官員擔心北韓可能趁烏克蘭局面混亂之機,加強自己的核武器和飛彈活動。
這場危機除了影響國際局勢,對美國國內亦有影響。一場令人不安的爭論再度甚囂塵上,一方認為美國應該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積極角色,他們擔心,如果縱容獨裁者濫用武力,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都將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而另一方認為美國應該從國際責任中抽身,專注於國內事務。
這也是美國政治中的一個典型分歧,先前川普的「美國優先」論就是一個很好的註腳。而目前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J.D. Vance的言論則又一次凸顯了這種衝動,他宣稱「俄烏邊境爭端與我們的國家安全毫無關係」,「我們的白痴領導人」讓俄烏衝突分散了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普京決定入侵烏克蘭,拉開超級大國爭霸序幕:而且中俄兩國比冷戰時期更強大 | 更多文章 )
他的共和黨初選對手之一Jane Timken則馬上作出回應,她雖然說自己贊同川普,但發推文指出,美國人「相信的是領導人的力量,而非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