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北京冬奧落幕了,但最大挑戰還沒完:把帳單算清楚

2022北京冬奧。(美聯社)

北京冬奧會落幕之際,各國都在關注各自代表隊獲得的獎牌數,而奧運會官員則聚焦在另一件事上:這場盛會的總賬目。算出這個數字比數獎牌複雜得多。

北京在2014年申辦今年的冬奧會時告訴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活動預計總花費略高於30億美元。這個數字比以往冬季奧運會主辦方申辦時提出的預算要低得多。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在查閱大量資料後發現,中國在2022年冬奧會上花費了至少160億美元,其中包括在冬奧會設施建設上超支至少8億美元和另外130多億美元的間接費用。上述資料包括中國財政部、住建部以及北京和周邊地區地方政府的採購公告、施工記錄等公開資料。

此外還有一些費用上述公開資料沒有涵蓋,包括幾處場館的建設成本和部分運營開銷,這部分加起來或達數億美元。

大部分間接支出投在了新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醫院升級等項目上,若不舉辦冬奧會,這些項目的建設計劃可能出現變數。

北京冬奧組委告訴《華爾街日報》,2022年冬奧會的預算金額與申辦時的預估數量「基本一致」。但委員會沒有回答關於場館建設等其他方面超支的問題。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960年至2016年間有據可查的每屆奧運會實際支出都超過了預算。牛津大學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亞歷山大·布齊爾(Alexander Budzier)說,參與奧運申辦有助吸引外國投資並刺激經濟,「但實際上舉辦奧運會並不會給主辦國宏觀經濟方面帶來任何積極影響。」

雖然圍繞舉辦奧運會的成本和收益的爭論屢見不鮮,但舉辦2022年冬奧會是否值得的疑問尤為突出。

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工作是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之後進行的。索契冬奧會最終讓俄羅斯投入了約500億美元,八個月後,奧斯陸出於成本擔憂退出了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留下北京和哈薩克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圖一爭高下。

北京冬奧官方商品販賣區的谷愛凌廣告看板。(美聯社)
北京冬奧官方商品販賣區的谷愛凌廣告看板。(美聯社)

對於潛在的主辦方和國際奧委會來說,一大困境就是很難計算成本。

「每屆奧運會預算納入的事項都不盡相同,」美國聖十字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研究體育經濟學的教授維克多·馬西森(Victor Matheson)說,「所有奧運會都缺乏透明度,帶來巨大的困難。」

國際奧委會表示,它可以就與場館建設等奧運會直接相關的費用向主辦國提供 「寶貴的專家意見和貢獻」。

在奧斯陸退出2022年冬奧會申辦一個月後,國際奧委會承諾將讓奧運會在財政和環境方面更加可持續。次年春天,北京擊敗阿拉木圖成為新一屆冬奧會的主辦國,部分原因是北京承諾重新利用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場館,以此作為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蘋果公司淪為美國國會整頓科技巨頭的目標 更多文章

去年1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對北京冬奧組委發表講話時強調,對冬奧會的新投資需要具有長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