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活了九十九歲。過世前十年她幾乎不用上醫院,每隔一段時間,我帶著脈診儀到台中幫她量脈診,然後開藥調理身體。當然其中不乏幾次病情危急,因著使用脈診儀進行即時診斷治療,老人家可免受急診室漫長等待之苦。
奶奶過世半年前,有一次我替她做完脈診開藥,她竟然對一帖溫和的藥反胃並吐了出來,我便知道奶奶胃氣不在,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沒有再開藥。我幫她準備的最後一帖藥,就是找到一塊合宜的墓地。奶奶過世前十年特別交代,她不要火葬,她想入土為安。甚至到臨終前最後一個月,我提醒照顧奶奶的家人,老人家若吃不下飯,別勉強她。
五年前岳母早上起床頭暈,家人送她當地綜合醫院治療,院方懷疑是中風,嚴重到幾乎要發病危通知,大姨連絡內人說希望來台北住幾天。住在我家治療一週後,身體康復回到台南。現在我也不需要去台南看她,我放一台脈診儀在岳母家,請家人幫她量測脈診,每隔一週把數據傳上來,由我判讀脈診數據,看看需不需要換藥,不換藥要就照原來的處方繼續服用,若要換藥就從台北寄下去。
漢醫科學脈診儀:銀色世代人性化醫療的重要工具
以脈診儀作為中醫師的診斷工具完成人性化醫療,三十多年前奶奶絕對預想不到,也和我當初想像截然不同。奶奶當初堅持要我讀醫學院,她想著家裡的人身體都不好,要是有個小孩可以讀醫科是最好的,將來方便照顧家人。
我當醫師,不是因為我優秀,也不是醫師是一個最好的職業,而是我和奶奶有著相同的想法,想把自己和家人照顧好,至少家人生病時,我當醫師可以找到合適的醫師來處理,知道哪一科可以找誰,畢竟大家同在一個圈子多少都會有點關係。等到我自己當了十年中醫師之後,我的想法完全改變,我希望我的家人們都不要去醫院,能夠保他們不要去醫院,才是我當醫生最重要的責任。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當代的醫療型態。每當醫學界出現一種新療法,或發明創制了新的儀器,便影響著全世界的醫療院所。好比腎臟內科出現血液透析法時,由於必須購買相關醫療儀器,及建置執行團隊,最初只能至在醫學中心才能執行。後來血液透析法普及,現在一般的地區醫院也可以執行,或甚至出現專門只處理這一醫療的洗腎中心。
心臟內科的心導管手術則是經典的例子。由於心導管手術是相當複雜的醫療行為,要完成心導管手術,得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置如得成立心導管室,還要有醫學中心外科配合,方能夠執行。因此,醫學中心的設置及規模便是在完成及治療較為複雜的疾病狀態。

感冒其實不該去醫學中心
由於大家不相信在地的診所醫師,家庭醫師實際上是徒手與疾病對抗,他沒有任何醫療工具,只能建議病人轉診。
以感冒為例,其實不該去醫學中心,一般人多是擔心會有感冒之外的併發症,或是所謂延誤就醫產生的不良後遺症,為了未知的恐懼,選擇去醫學中心,覺得在那裡可以得到最高保障,這也讓整個醫療資源分配扭曲。與其用財政的方法制裁病人不要去醫學中心,還不如想方法解決基層醫師本身遇到的困境。

當代社會需要一種更為普遍的照護設置,像是在社區或是居家便可以得到診治,讓病人可以不需要都到醫學中心處理疾病問題。然而這種照護設置如果沒有醫學工具或是醫療工具的改變或進步或輔助,是不可能達成的。
值此高齡化社會,相信越來越多人可以體會,每當長輩生病或是自己身體突然不適,前往醫院急診室,大家情緒激動,不知何時才輪到自己的焦急感受。
也因此我研究漢醫脈診與脈診儀時,同時深切明白脈診儀的發明是能帶給未來銀色世代人性醫療的重要工具。在科學工具的層次,西方家庭醫師也和中醫師面臨了類似的困境,脈診儀等中醫科學工具帶來的新型態醫療,我相信在高齡化社會更能看出它未來的影響力。 (相關報導: 延緩了死亡,並沒有延緩衰老?《如何老去》選摘(2)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中西醫師,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三十屆校友,台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電機所醫學工程博士。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藥理學科及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兼任助理教授,並榮任中華全球經脈臨床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以上內容摘自《追尋失落的漢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