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美國約有一千七百萬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以下簡稱ADD),它是兒童最常見的學習及行為障礙,也是成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可能會導致工作失敗、婚姻破裂、藥物濫用、強烈的孤單感和挫折感。
儘管ADD已相當普遍,我們的社會對它仍存有諸多迷思及誤解,以下只是其中一部分:
迷思
●ADD是一時流行的疾病名稱,只是把不良行為合理化的一種藉口。●ADD被過度診斷,任何好動的小孩吃了「利他能」(Ritalin)以後都會安靜下來。●ADD只發生在過動的男孩身上。●ADD不是什麼嚴重的病,人們太小題大作了。●ADD是美國人的發明—我們習慣為複雜的社會問題尋求簡單答案。●ADD是不稱職的父母和老師造成的,如果我們社會保有傳統價值,這些問題就不會存在。●ADD患者應該試著再專心一點,所有人都在替他們找藉口。●ADD到了十二、十三歲以後自然就會好。●中樞神經興奮劑跟安非他命一樣有成癮風險。●藥物是治療ADD的最佳方式。
真相
ADD在醫學文獻中的記載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一九○二年,小兒科醫師喬治.史提爾(George Still)描述了一群孩子有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譯注:最早提出過動症候群一詞者,是一八五四年的霍夫曼醫師〔Heinrich Hoffman〕)。遺憾的是,當時他並不知道ADD是種醫療疾病,只是把孩子們貼上「道德缺陷」(morally defective)的標籤。(延伸閱讀:不管怎麼努力,就是無法不分心?早在17世紀,醫師就發現一群令人費解的年幼學生…)
美國患有ADD的人口約占百分之六,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人接受治療。《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有篇文章指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ADD遭到過度診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精神科醫師彼得.詹森(Peter Jensen)也發現,符合ADD診斷標準的兒童,接受藥物治療的比率還不到八分之一。
許多ADD患者都沒有過動症狀,這些非過動型的ADD患者經常被忽略,因為他們的問題還沒有大到令人難以應付,這類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經常片面被貼上「頑固」、「懶惰」、「缺乏動機」或「不夠聰明」的標籤。此外,ADD的潛在女性患者幾乎跟男性一樣多,被診斷出來的卻少了四、五成。
ADD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成五的患者無法讀完高中(二成五的人至少留級過一次)。●五成二未接受治療的青少年及成人,有藥物濫用或酗酒問題。●一成九的患者為吸菸者(相較於一般大眾的一成)。●四成三未接受治療的過動男童,會在十六歲前因犯下重罪而被捕。●五成的受刑者在多項研究中被發現患有ADD(有項研究甚至高達七成五)。●七成五的患者有人際方面的障礙;未接受治療的ADD患者發生車禍、超速、無照駕駛、被吊扣或吊銷駕照的比率較高。
(相關報導:
【胡展誥專欄】「隔壁同學會打我…」孩子班上有「問題學生」時,家長該怎麼做?
|
更多文章
)
ADD在各國都有研究案例,而且所占比率幾乎相同。
●不稱職的父母或老師確實會使ADD症狀惡化,但ADD多半來自遺傳,即使是有經驗的老師或父母,都可能對ADD行為感到束手無策。
●許多ADD患者愈努力集中注意力,情況就愈糟。腦部造影研究顯示,當這些ADD患者試著專注時,其與注意力及後續處理相關的腦部區域並不會開啟,反而會關閉。
●許多人終生為ADD症狀所苦,半數被診斷出患有ADD的孩童到了成年依然會有症狀。
●「Adderall」、「利他能」(Ritalin)和「迪西卷」(Dexedrine)這些中樞神經興奮劑,以ADD患者服用的低劑量來看幾乎不會成癮,屬於安全有效的精神科用藥,而且利他能在美國獲得許可已經有五十年之久。
●在適當開立的情況下,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以發揮效果,但要有效治療ADD,就必須採取全面性的策略,從教育、心理諮商、運動、營養等方面著手,當然也包括藥物,但遺憾的是,藥物治療似乎是美國絕大多數被診斷出ADD的患者唯一的選擇。
為什麼醫生對ADD知之甚詳,一般人卻還有那麼多的迷思和誤解?答案很簡單—你幾乎難以分辨,直到現在這一刻。
沒錯,患有ADD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確實容易分心、衝動、老是坐不住,但他們看起來就跟正常人沒兩樣,更何況把別人的問題歸咎於品行不良或把他們當成「壞蛋」,要比實際提供幫助容易得多,所以除非你對他們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否則你根本看不出來他們患有ADD,直到現在這一刻!
好消息
藉由呈現腦功能異常的區域,我期望本書能平息ADD是否確實存在的種種爭議。亞曼診所長期從事的單光子腦部造影研究(全世界最精密的功能性腦部造影研究之一)已經揭開ADD大腦的祕密,根據數千位ADD患者的腦部掃描結果,我們已經知道ADD與哪些腦部區域有關,以及它為何會對人類行為造成如此負面的影響。
無論對或錯,人們對看不到的事物總是不太相信,因此透過影像呈現ADD大腦的狀態,將可消除那些迷思與偏見。
如同你將在本書中看到的,ADD會對許多腦部區域造成影響,最主要是前額葉皮質區(掌管注意力、判斷力、組織力、規劃能力與衝動控制能力)、前扣帶迴(大腦的變速排檔)、顳葉(儲存記憶和經驗)、基底核(製造用來驅動前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和深層邊緣系統(掌管情緒)。根據前後對照的腦部造影圖顯示,如果接受有效的治療,ADD患者的大腦功能可以獲得明顯改善,他們的能力也更能夠發揮出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
治療並不是要讓ADD患者變成另一個人,而是消除阻礙,讓他們成為原來的自己。
六種ADD類型
●第一型:典型ADD—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缺乏組織能力、過動、衝動。
●第二型:渙散型ADD—注意力不集中、懶散、動作遲緩、動機低落、常被人用幼稚、愛做白日夢或沙發馬鈴薯等字眼來描述。
●第三型:過度集中型ADD—難以轉移焦點、經常陷在負面思考或行為裡、偏執、過度憂慮、缺乏彈性、好爭辯、愛跟人唱反調。
●第五型:邊緣系統型ADD—注意力不集中、長期輕度憂鬱、想法悲觀(「杯子半空症候群」)、缺乏活力、經常有無助感和無價值感。
●第六型:「火環」型ADD—憤怒、具攻擊性,有時會無預警地做出惡劣行為、對聲音、光線、衣物及觸覺相當敏感、思考固著且與現實脫離。
一套按部就班的ADD治療計畫
在幫助你釐清自己(或周遭的人)是否有ADD方面的問題,以及屬於哪種類型之後,本書將會提供治療上的建議,你將學習到一套清楚、按部就班,可提升腦部功能並突破ADD障礙的健腦計畫,這也是我在亞曼診所使用的相同計畫。
這套計畫簡單有效,雖然其中大部分可在診所外執行,但牽涉到藥物與心理治療的項目還是必須請教醫師。
亞曼診所的ADD健腦計畫是一套能夠強化各類型ADD大腦的整合性策略,我們會針對各類型的ADD患者提供以下建議:
●教育●情緒及人際支持●藥物、營養補充劑(包含維他命和藥草)、飲食、運動、腦波神經反饋訓練●學校及職場策略●社交技巧策略●思考技巧策略●專業指導●自我調節運動
本書將首度讓你真正認識ADD及它的六種類型,同時提供一套有效的計畫,幫助你提升大腦功能,克服那些會危害生活各個層面(學業、工作、婚姻、情緒)的ADD特質。
ADD不只會影響個人,也會影響整個家庭,因此本書也將充分探討ADD家庭(包括父母、配偶及手足)的互動模式,並且給予許多實用、有效的生活建議。
●在學校麻煩不斷,經常被老師或校長召見。●經常因為超速被開罰單、出車禍。●觸犯法律。●難以遵守假釋規定(ADD患者在監獄裡占的比率相當高,他們經常因為再度犯罪,而被假釋官逮捕入獄)。●婚姻狀況不佳(婚姻治療師經常花許多時間輔導ADD個案而不自知,當這層因素遭到忽略,ADD患者或夫妻也許會浪費數年的時間,接受不必要的治療)。●面臨法律上的困擾(ADD患者尋求律師協助的比率相當多,律師也經常替ADD患者處理家庭糾紛、離婚官司、民事訴訟及犯罪案件)。●無法按時報稅(稅捐稽徵機關經常遇到ADD患者遲繳稅款的情況,很多ADD患者都會拖延到最後一分鐘才行動)。
我不只是從臨床觀點來研究ADD,我還與它朝夕相處,我有幾個孩子被診斷出患有ADD,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活在罪惡感當中。
我認為自己是個糟糕的丈夫和父親,更令我感到自責的是,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我「理應」擁有美滿的婚姻,「理應」擁有聽話的子女,「理應」擁有更好的生活。
我兒子以前常開玩笑說,我們家就像卡通「辛普森家庭」那張大夥兒擺出「好,現在假裝我們是個正常美滿的家庭」的表情,準備拍全家福照片的海報。
直到我的孩子們被診斷出來並接受適當治療以後,我的罪惡感才被理解給取代。
●牽不住孩子,因為他老是動個不停。●常常在店裡追著他跑。●驚恐地望著一個四歲大的小孩衝過繁忙的停車場。●看著孩子花四小時做完二十分鐘的回家功課。●看著孩子對作文題目發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跟學校老師開會,聽到自己的孩子被描述為聰明、心不在焉、學業落後。●每天早上都要三催四請,孩子才能起床。●長久以來每天早上都要發脾氣,因為孩子上學老是遲到。●拖了四個星期以後,孩子才在要交學期報告的前晚十一點找你求救。●看見孩子居然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把房間弄得那麼亂。●在店裡或朋友家裡永遠要提高警覺,以免孩子亂摸或打破東西。●費盡心力想要教導孩子某件事,結果他一直被不相干的事物分散注意力。●警告孩子無數次不准做某件事以後,為自己的負面態度感到自責。●對孩子在餐廳胡鬧感到尷尬(也不懂自己幹嘛花錢找罪受)。●講電話時被孩子毫不留情地打斷。●每天得面對孩子沒來由的暴怒。
我已經把本書提到的治療原則運用在自己的病人及家人身上,所以我相信這些資訊將能為你帶來幫助。
作者|國際知名腦行為問題暨ADD專家—丹尼爾.亞曼醫師
臨床神經科學家、國際知名腦部造影權威、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傑出會士、加州紐波特灘亞曼診所創辦人暨所長。此外,亞曼醫師尤專精於ADD領域,他不僅是國際知名的腦—行為問題暨ADD專家,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ADD腦部造影資料庫,也是將腦部造影技術應用於臨床診斷的先驅,更是數個ADD孩子的父親。
亞曼醫師在華盛頓的華特.里德陸軍醫學中心接受精神科醫師訓練,後來到夏威夷的檀香山接受兒童精神科醫師訓練。他曾經榮獲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美國陸軍以及巴爾的摩華盛頓心理分析中心(Baltimore-D.C.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所頒發的研究及論文獎。
亞曼醫生至今已出版了二十四本書、多篇專業性與通俗性的文章,以及數套有聲及影音產品,包括《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Change Your Brain, Change Your Life)《維修靈魂的硬體》(1999,紐約時報暢銷書)、《從0到99歲腦的奇蹟:大腦使用手冊》(2008,紐約時報暢銷書)、《補腦全書:人人都要懂的腦袋保養術》(2005,亞馬遜年度選書)、《大腦改造身材、打造健康》等;他也是《精神醫學百科全書》中功能性腦部造影章節的共同撰寫人。
(相關報導:
【胡展誥專欄】「隔壁同學會打我…」孩子班上有「問題學生」時,家長該怎麼做?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