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珂:身為台裔移民第三代,我在台灣山林讀懂了外公的信

台裔加拿大籍環境歷史學者李潔珂,日前將她的台灣尋根之旅出版為《山與林的深處》。(李潔珂提供©Ricardo Rivas).

「它解決了我長期以來一直心繫的,關於自己歸屬於哪的問題,並教會我接受擁有許多身分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破碎的。」

德語「Sehnsucht」是對遠方的渴望;威爾斯語「Hiraeth」意指對不可歸之家園的鄉愁;中文則有「鄉情」一說,意思是渴慕故鄉。

《山與林的深處》一書的作者,加拿大華裔移民第三代李潔珂,母親是台灣人,父親是英國人。父母離異後,年幼的她與母親、外公外婆待在加拿大,隨後搬到爸爸的家鄉英國,之後才以環境歷史學者和作家身分,落腳於德國。

某天,李潔珂意外發現外公生前寫下的20封信箋,信裡全是外公移民加拿大之前的身份與生活,那是她不曾真正認識的身世。外公的故事長出鄉情,拉著她踏上台灣這座島嶼,拼湊家族記憶,也為了清楚自己的模樣。

「這是一個關於台灣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家族的故事。」

《山與林的深處》是李潔珂的第二本著作。她的第一本書《轉身:一部游泳回憶錄》花了一年52週游過德國的52口湖泊,感受並治癒心碎。冰冷湖水帶給身體的不適,一如李潔珂對於身分認同的各種自問。

「我的身分是多元的,總是與我不熟悉的地方連在一起,所以我花很多時間思考歸屬議題。」作為移民後代,她有著多次搬遷的經驗,對李潔珂而言,「尋根」這件事有其必要。

1974年,外公曾是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一員,擔任空軍飛行教官。被迫退休後,他決定移民加拿大,定居尼加拉瀑布旁,那一年外公55歲。除了開飛機,外公沒有其他技能,只能當清潔工,直到高齡89歲時失智致使生活無法自理,外婆才擅自將其帶回台灣,把外公留在高雄榮民之家。外公至死,未再與家人見上一面。

在李潔珂的印象裡,外公外婆未有太多互動,各過各的,兩人的相同之處是不提移民之前的日子。李潔珂原先氣外婆這麼做,但當與外婆談論起過往,便發現外婆也有一座所失去的世界。她是南京富商之女,因國共內戰逃來台灣,從此未再回家。李潔珂的憤懣轉為內疚,外公外婆不怎麼提起的,那些不得不與大時代同進退的身世故事,也缺在李潔珂的心上。

直到外婆過世,李潔珂收拾到她刻意藏起的外公信箋,才決定來台。

離散者的尋根,像醒來後試圖記住一場夢

「我應該要花時間學習我的中文,但也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真正給予身分的那一部分,任何的時間或空間去探索。」尋根,從語言開始,但過去30年,李潔珂對中文感到生疏、斷裂。2016年,31歲的李潔珂決定來台三個月,學習中文、認識山林、踏訪祖父母與母親居住過的城市及問候遠親,以此拼湊外公的信與外婆說過的故事。 (相關報導: 陳偉棻:一個遊牧者的入境大廳 更多文章

腳踏著土地,李潔珂手裡也翻著各種關於台灣的各種史料文獻,《台灣的想像地圖》、《裨海紀遊》、《台灣植物圖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山與林的深處》原文書名為Two Trees Makes a Forest,帶進中文字的形象,就像是李潔珂學習、記憶中文字的過程。

「曹崇勤、楊桂林、李潔珂──第一個是外公,『崇』有個山字頭,屬於山部。外婆叫楊桂林,姓名三字都有『木』。第三個是我的名字,姓氏『李』的字根為『木』,位於結構上半部,『潔珂』的寓意則是『以水滌淨的美石』。」──《山與林的深處》,頁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