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到報老闆在港財產遭凍結,以及入口網站拿下大量廣告收益下,發行18年的蘋果日報紙本停刊,全力轉向網路電子報。但也此時,在日本也算發行量大又屬自由派的《朝日新聞中文網》,早在3月31日關閉,從2012年4月經營到2021年3月,卻在台灣船過水無痕,那不禁讓人想反問在台灣人心中,對外媒中文網是否有品牌信任度與關注力差異。
目前有無研究去調查網路閱讀人口,有多少台灣人會去看外媒中文網,流量和停留時間又如何,還有國內入口網站引用度為何,都是讓人想知曉的數據。不過若從國內紙媒、電台,在外電中引用的新聞,又或者國內網路媒體合作的對象,那粗略估計《紐約時報中文網》、《BBC中文網》、《華爾街日報》、《德國之聲》出現的次數較多。這就引起一個反向的觀察點,是否國內媒體的編採,會選擇這些外電去刊登,不言說的認知中,也認為這些外媒報導比較符合新聞專業。
就以《紐約時報中文網》又或者《BBC中文網》,不能否認在用心經營台海兩岸動向上的報導比較深入和中立,《紐約時報中文網》更是會登出調查記者下的報導,從中國大陸共黨高層海外資金,阿里巴巴和高層關係,鴻海在中國享受到優惠和侵害勞權,以及台灣近日發生水荒和疫情再起,這些報導若和《朝日新聞中文網》相較,的確出色又讓人視野大開。同樣的近日《BBC中文網》,以《經濟學人》為引子去報導台海上演八國聯軍,也能讓國人透過網路看到西方觀點是怎麼看台灣問題。
當然這也有個品牌和國家認知,是否也會影響到台灣人是否看這家外媒中文網新聞,那就是台灣人和媒體工作者,其實比較信賴美英德國家的媒體,而這些媒體又是勇於追求真相不惜和所有國家政府槓上,包含自家政府,所以紐時和華郵國人比較信賴,即便有些報導在台灣身上會引發爭議,這些媒體仍堅持新聞專業,例如先前《紐約時報中文網》專欄報導《大紀元》一事,在台灣就有不同看法。
在來就是台灣人既人身處在百家爭鳴的媒體大爆炸,外加上立場早就心知肚明,所以也讓外媒看台海的觀點有了市場呢。至於台灣都數次調查在亞洲新聞自由度高過日本,外加上有民族過往的情結,所以《朝日新聞》也在台灣特派記者,但仍認為還是洋人肚子墨水比較客觀,至少台灣要抗中保台,還是要靠洋人嘛。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健保卡高風險註記的問題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