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訪華50周年:美中關係跌宕起伏的親歷者,回放半世紀來的歷史性瞬間

尼克森訪華常被認為是中美之間相互孤立時代的結束,但兩個國家在未來半個世紀跌宕起伏的關係才徐徐開始。(BBC中文網)

「長城不再是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分隔的牆。但它提醒人們,世界上仍有許多隔斷不同國家和人民的牆。」

半個世紀前,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Nixon)歷史性地訪問了中國,他參觀了長城,這個富含隱喻的偉大遺跡。他還見到了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最終,帶著勝利的心情凱旋。

尼克森的此次訪華常被認為是中美之間相互孤立時代的結束,但事實上,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國家在未來半個世紀裡跌宕起伏的關係才徐徐開始。

在蘇聯威脅的陰影下,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但在過去的幾年間,這一外交努力似乎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箱。在中國日益崛起的經濟實力和自信的地緣政治力量下,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質疑中美的整個接觸過程是一個錯誤,而喬·拜登(Joe Biden)政府並未對此做出調整。

在尼克森訪華50週年之際,BBC廣播第四台(Radio 4)播出了節目《長城》(The Great Wall)。歷史學家拉納·米特(Rana Mitter)與歷史的親歷者一起,重新回顧了中美關係的繁榮與凋零。本文涵蓋了該節目的重點內容。

與「美帝國主義者」交朋友

1968年10月1日,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發起內部大清洗,清除他所謂的舊的封建文化殘餘,並禁止與外部世界的接觸。

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林彪常帶領群眾高呼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堅持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而常見的口號還包括「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和一切走狗」。

20世紀70年代初,一位名叫謝淑麗(Susan Shirk)的年輕美國教育研究者是少數獲准進入中國的人之一。她現在是美國最資深的中國觀察家之一。

她對BBC說,在當時,意識形態教育從中國孩子很小時就開始了。她說:「我們在英語課上看到,那裏的小朋友講了40分鐘,說『我是紅小兵』……一遍又一遍地重覆。」

狂熱的文化大革命籠罩了中國近十年。
狂熱的文化大革命籠罩了中國近十年。

那麼,中國的領導人為何在短短數年後,便開始和他們口中的「美帝國主義者」對話?一個線索在於,在中共建政後,很多學生都以俄語為第一外語,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和蘇聯關係破裂了。

因此,在天安門廣場上,反對美國的呼聲風起雲湧的同時,也有批判蘇聯的口號:人們將蘇聯稱為「蘇修」,即認為蘇共是一種修正主義,是一種不純潔的共產主義。

1969年,這種言論戰加劇為現實中的衝突。兩國為了爭奪蘇中邊境上一座無人居住的島嶼大打出手。因此,美國和中國都看到了在蘇聯的陰影下相互支持的戰略理由。

然而,當美國總統尼克森要去北京的消息傳出時,人們仍感到非常震驚。畢竟,在冷戰初期的紅色恐慌中,尼克森以強硬的反共立場而聞名。

「太意外了。我們被告知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當時也在那裏,周恩來總理邀請我們與他會面,並帶著我們的錄音機。因此,他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對美政策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謝淑麗說道。 (相關報導: 「烏克蘭不只是鄰國,更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普京發表全國演說,對北約與烏克蘭正式攤牌 更多文章

20世紀70年代初,謝淑麗(Susan Shirk)是少數獲准進入中國的人之一。她現在是美國最資深的中國觀察家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謝淑麗(Susan Shirk)是少數獲准進入中國的人之一。她現在是美國最資深的中國觀察家之一。

作為極少數在中國的美國人,謝淑麗罕見地看到了中共政權核心的分裂,即被稱為「四人幫」的毛派激進分子和尼克森訪華的改革派推動者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