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只有美國夠資格:《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選摘(3)

「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聯準會總共實施了三輪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貨幣政策 。(圖為美國聯準會外觀。資料照,美聯社)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聯準會總共實施了三輪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貨幣政策 。QE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以美國而言,主要是透過購買美國公債、政府機構債和抵押債券的過程來增加貨幣供給,刺激信貸和經濟復甦。之所以稱作「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是因為聯準會在傳統上以調控利率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實施貨幣政策,利用短期利率的變動來影響市場利率,達到設定的通膨目標和就業水準。然而,傳統的貨幣政策無法處理資產泡沫的形成 。在金融海嘯、資產泡沫破裂之後,聯準會將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準,仍舊無法拯救經濟和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而企圖以短期利率影響市場利率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QE因此被端上檯面。

既然是「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就該要有退場的時間,讓一切運作回到「常規」。 2013 年6月19日,當時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奇提出QE的退場規劃,他希望在2014年結束QE的買債計畫,並建議在通膨達到2%以上或失業率降到6.5%以下時,聯準會可以考慮開始升息。在2014年,聯準會果然逐步削減每月的購債規模,放緩總資產的擴張,並於同年10月29日宣布結束QE的貨幣政策,接著在2015年12月16日升息一碼。從2008年以來透過QE買債的過程,使得聯準會的總資產從9,000億美金左右,大幅擴張到2014年的4.5兆左右(見圖3.3)。

真實世界裡少有完美的結局,尤其在金融市場中更是如此!雖然美國QE已經退場,但是聯準會的總資產經由買債的過程放大為原本的5倍,令人不禁感到擔憂,這在不久的將來是否會造成高通膨?債市泡沫是否會失序破裂?在獲得這些答案之前,美國正處於QE的後遺症之中。

圖3.3 美國聯準會總資產。資料來源: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圖3.3 美國聯準會總資產。資料來源: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圖3.3 美國聯準會總資產。資料來源: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結束QE後,聯準會升息的時間和次數不斷地延後和縮減,而所持有的總資產仍然居高不下。聯準會每一次升息的預期或行動都拉高了美元匯價,從而衝擊疲弱的經濟復甦。尤其在日本和歐洲央行持續採用QE,其他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仍然寬鬆的情況下,聯準會更是舉步維艱。就連中國在2015年股匯市的大跌,也影響到聯準會的決策。2015年9月,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在記者會上罕見提到中國及全球危機達16次 [15],將升息決策從國內數據的研判移轉到對於金融市場的關注。全球的動盪不安使得聯準會升息受阻,還令首次升息後的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屢創新低。日本和歐洲央行不斷加碼QE,致使不少大國的殖利率走低,也讓美債的殖利率更具吸引力,資金的湧入令美債陷入泡沫破裂的風險之中。

正因為QE是「非常規」的手段,需要在條件允許時準備退場。美國經濟畢竟擁有結構性的優勢,2008年的金融海嘯並未摧毀美國的復甦能力,因此採用QE救急之後,它的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增長。然而,日本和歐洲各國存在結構性的問題,不適合長期運用QE救市。 (相關報導: 「不創新,就等死!」兩百年老店不老傳奇,嶄新思維陪伴投資人度過不確定年代 更多文章

日本在安倍晉三(Shinzo Abe)於2012年12月第二次擔任首相後,亦採用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並規劃結構性改革,希望能夠刺激經濟增長。他將此三項基本方針比喻為「三支箭」,而他的經濟政策則被稱作「安倍經濟學」(Abenomics)。這些聽起來很酷的名詞,做起來的效果卻不盡理想,主要失敗的原因是結構性轉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