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部分人仍然會認為東南亞比較落後,自己則比較「先進」與「文明」,幸好輿論與公知們三不五時拿這話題來說理一番。台灣經濟與薪資普遍低迷,鄰近的東南亞又正逢成長,但相信擁有這種「莫名優越感」者仍屬少數,大部份台灣人依然會以平常心去了解尊重不同地區的人民,與他們所屬的社會文化。
我們很常把東南亞概括成一大塊,但其實在這約莫500萬平方公里,超過六億人口的地方,是由十個國家、數十種不同的民族所組成。他們彼此文化各異,語言、飲食、生活習慣都不相同。而有意思的是,所謂「高級」與「落後」的觀念,在東協十國的居民之間,也常可以在不經意間觀察到。
大抵而言,進步與否可以分為四等,第一等由新加坡獨佔鰲頭,這大概沒什麼疑義,其次,馬來西亞和汶萊也屬於開發程度較高的國家,居於第二。第三等則是泰國、菲律賓和印尼,這三國除了首都圈與少數經濟特區之外,大部份還是相對落後。敬陪末座的則是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他們又被統稱為CLMV四國,許多國際組織在東南亞的發展或扶貧計畫,也多半特別針對這四個國家。
或許,這麼分類有失公允,因為其實不難發現,「經濟發展」很大部份左右了我們對於「先進」與「落後」的衡量標準,進而引發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階級」概念。
舉例來說,遇過不少台灣朋友,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知道尊重文化差異,平日也極力表現符合所謂「政治正確」的言行,然而當你因為外在或打扮,稱讚其「長得好像日本人」,或者指稱其「長得好像越南人」時,前者多半可使對方會心一笑,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而後者,以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當然不至於做出任何不禮貌或強烈的反對,但也應該不難發現,對方會有那麼一剎那的「皺眉」、「錯愕」與「哪有,怎麼可能」的反應,隨即恢復禮貌性的微笑,繼續跟你聊著一些國際化與多元差異的知性話題,內心深處恐怕不覺得你在稱讚他。
背後原因很複雜,造成隔閡的因素也可能來自歷史、文化認同、國際政治、移民問題、社會與經濟等因素,東南亞自己也是如此,且彼此甚至還有勢不兩立的敵對情緒。
以我常住的曼谷為例,都說泰國是微笑之國,但朋友私下表示,泰語俗諺裡面有所謂「微笑分七等」的說法,對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微笑中所包含的友好度是可以階梯式由上而下,到了最後一等,近乎是厭惡中勉強裝出來的虛假微笑。
在曼谷生活久了,也常聽聞泰國警方,移民局官員,針對來自柬埔寨,寮國,緬甸的外來工作者(其中不乏高階白領),刻意刁難的案例。又或者,十幾年前也發生泰國影劇明星公開發表「非常討厭柬埔寨」的言論,引起不滿者縱火泰國駐金邊大使館,隨後又引發兩國外交衝突,以及柬埔寨政府禁止泰國輸入影視節目長達十多年等。
隨著東協單一市場(AEC)的成立,區域間各國居民往來與貿易更加頻繁,也越來越常在各國見到基於文化上、經濟上、地域上以及政治方面的歧視,存在於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甚至是城鄉之間,也足以被拿來做為「進步與否」的標準。 (相關報導: 為何越南女人都不想嫁來台灣了?人數跌8成、嘆「家鄉比這進步」,她點出台男滯銷關鍵 | 更多文章 )
像是曼谷都市菁英,特別是朱拉隆功大學(朱拉隆功大學,一說是泰國最好的綜合性學府,可類比成台灣的台大)畢業的那一群,都市人優越感以及認為柬埔寨、緬甸完全比不上泰國等心態,表露無遺。但當與這群曼谷菁英聊到新加坡,甚至台北、東京、首爾等城市的時候,同樣不難發現,藏在禮貌微笑之下那股嚮往與隱藏極深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