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趁著新南向政策正火熱,到泰國去讀書?你不可不知道的5大泰國教育弊端…

泰國的高等教育規劃者的思維與政府的執行力,也還有待觀察。(圖/Father150@pixabay)

台灣新南向政策火熱,除了經貿,連帶教育也吹起一股南向風,到東南亞念書,無論是證照班、EMBA,或者拿學位,似乎成為不錯的選擇。甚至有人建議將台灣過剩的高教資源引進東南亞,合作開班授課,雙聯學位,乃至設立分校,不僅能促進雙邊學術交流,更認識彼此。從投資角度來看,好像也是筆划算的生意,畢竟學生要交學費,要在當地生活,周邊配套的經濟效益都很可觀。

然而,大力鼓吹東南亞繁榮發達之餘,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產業在地化的發展,除了機會,是否也有危機。以下以泰國高等教育為例,綜合與不同專業背景人士的訪談,試以負面角度分析之。

一、少子化 + 廣設大學

泰國人口近7000萬,雖目前年輕人口尚屬充足,但近年來生育率略減,從人口分佈圖來看(圖一),現在15-19歲的人數,比起20-24歲少了近50多萬人,而10-14歲的年齡層差距更大,顯示未來五到十年內,就讀大學的人數將大幅減少,很類似台灣現在正在經歷的狀況。而泰國教育部的官員也持相同看法,但目前仍無政策因應。

(圖/作者攝|想想論壇提供)
泰國人口分布(圖: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想想論壇提供)

再者,泰國大專院校超過150多所(含技職體系及其他可頒發學位的機構),其中可分成「皇室特許」「國立」和「私立」大專院校等,皇室特許的可從校名辨別,大抵稱為皇家xx大學,或皇家xx科技學院之類,據聞就是廣設大學政策下的產物,幾乎沒有什麼入學門檻,教職員薪資極低,教學與學生的品質自然可想而知。而國立大學除了少數幾間聞名的,例如瑪希頓、朱拉隆功、法政、農業大學、蒙固國王科大等,其他也多半普普通通,很多泰國人自己都指出「I wouldn't say most of them are top academically......」。

二、泰國官方辦事態度,以及私校法規不健全

若想到泰國設置分校,其手續之複雜,所要求必備之條件繁瑣,光是要求至少要有一定面積以上的土地,就是件麻煩的事。此外,雖然泰國教育部早已頒布相關法規,但白紙黑字是一回事,執行層面卻又是另一回事。別看泰國好像是吸引外資、發展蓬勃的國家,但政令朝令夕改,承辦人一問三不知,官僚主義層層剝削,甚至偶有要求索賄的事件,都不好應付。

再者,根據不願透露姓名,長期接洽雙邊教育交流業務的台灣人士抱怨,在台灣,官方駁回申請或拒絕核發執照,好歹會給你理由,告訴你所依據的規範,以及你尚待改進的部分。但在泰國,不行就是不行,想跟官方討一個公道或說明,根本做夢。 (相關報導: 誰說有華人血統就要認同中國文化?泰國華裔:我是泰國人,只是流著華人的血液 更多文章

三、台灣學校方面,自己也怕麻煩,懶得經營在地市場,鎖定華人就好

教育本就是長期事業,需要長期投資,亦需較長的時間去經營品牌與口碑,方能吸引學生及好的教師,這都需要投入時間、金錢與資源。而在台灣,至少是大部份「頂尖」的學校,或礙於台灣本身教育法規也綁手綁腳,或一貫「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醬缸文化,就算政府新南向政策喊的響亮,大夥也「看似」熱烈響應,增加些短期交流的計畫,多選送和補助幾名交換生名額,也就交差了事。至於真正長遠的開班授課,甚至建立分校等,還是「再看看」「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