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大廠蘋果(Apple)面臨、其中國製造的設備,可能被美國川普政府(Donald Trump)徵收高達145%關稅的前景時,其第一反應並非緊急將生產線遷回國內,而是迅速加倍投資東南亞和印度,這個反應似乎違反川普的「預期」心理。透過外媒報導能發現,蘋果除了協助印度供應商購買設備,藉此提高當地產能,同時還通知下游供應鏈、未來大部分銷往美國的iPhone、MacBook和iPad產品,將轉往印度與越南生產,以及讓零件生產線移往泰國。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指出,雖然總統川普及其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依然堅信,他們的關稅政策,能讓這些廠商回歸本土、擴大「美國製造」(Made in USA)的比例。但現實情況可以很明顯看見,蘋果應對川普的關稅策略,凸顯想要將iPhone變身美國製造的行為,究竟有多麼脫離現實。
Why Trump's tariff turmoil is not pushing Apple closer to the US https://t.co/eGuvE8gqpX
— Nikkei Asia (@NikkeiAsia) April 29, 2025
事實上,即便蘋果或其他電子大廠過去多年來,一直努力想實現生產線多元化,將籃子的雞蛋分散到東南亞各國或印度,但現實條件上,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地點能與中國超高效供應鏈競爭。
根據《日經亞洲》分析,截至2023年為止,蘋果相關的187家供應商當中,約有84%在中國設有工廠。雖然近幾年在蘋果刻意主導下,在越南的供應商數量增長至35家、泰國24家、印度14家,但因為缺乏工人、成本較高、語言和文化差異等挑戰,外加中國強化對生產設備和材料的出口檢查,導致蘋果擴大第三選擇的計畫受到嚴重阻礙。

此外,隨著技術愈來愈複雜,企業要想移轉整條供應鏈,挑戰也不斷升高。雖然市面上能看到許多MacBook、Mac Mini和iMac產品,都標註為「越南製造」或「泰國製造」,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零件或設備都在當地生產,甚至連組裝都不一定全部都在同一國完成。
簡單來說,蘋果面臨的考驗和難題,絕對不是川普和其團隊所想那麼簡單。
多位業內人士私下表示,由於金屬外殼、機械零件和連接器在內的其他零件,至今尚未能從中國轉移出去,因此許多MacBook、Mac Mini和iMac的主機板,再生產後仍會被運回成都、深圳和上海,進行最終組裝。
一家MacBook零件供應商的高層則透露,「蘋果MacBook的金屬外殼採用一體成型,只有少數螺絲,與其他筆記型電腦相比,其複雜性和組裝難度要高更多。想要維持產品良率,它需要特定且熟練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而目前只有中國擁有足夠的數量,能應付蘋果的要求與訂單。」

這些情況也呼應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曾說過的話,中國的製造優勢不僅在於成本,「在美國,你召開一個器械工程師會議,我不確定人數能否坐滿一個房間。但在中國,你可以需要幾個足球場才能裝得下。」而一部包含至少1500個零件的iPhone,其組裝難度遠高於MacBook,也就更加依賴中國的生產線。 (相關報導: 蘋果再傳「去中國化」傳聞:為躲川普高額關稅,美國本土iPhone將全面改由印度供應 | 更多文章 )
伯恩斯坦研究(Bernstein Research)科技分析師大衛(David Dai)提到,任何毛利率低於20%的電子或零件製造商,在現實上幾乎不可能將生產線移回美國,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電子組裝或製造是非常勞力密集的產業。「實際上,你在美國根本找不到足夠的工人,能支持這樣的工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