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史丹佛大學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民眾、特別是精英階層對當局政策其實持有不同看法,並不總是支持中國政府的選擇。報告認為,新發現有助於加強美國的對華政策,中國國內那些有著自由主義思想的「沉默大多數」應該是美國聯合的對象。
這項研究報告是由史丹佛大學傳播學副教授潘婕(Jennifer Pan)和政治學助理教授徐軼青共同進行。報告發現,平均而言,較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國人更可能持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親市場和非民族主義的觀點。這在政府越來越不自由、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轉向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民主化,但這些數據表明,中共政權必須與公民中形成的與自己不同的意識形態觀點相抗衡,而且在推行政策時會面臨大量的、雖然是沉默的公眾反對。
多數中國受訪者支持言論自由和生育自主
研究還顯示,中國公民對個人權利和政治自由有一系列的看法,並不總是與現行政策或國家宣傳相一致。例如,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政府不應干涉人們是否有孩子或有多少孩子。研究還發現,大多數的受訪者傾向於允許言論自由,即使這會導致社會不穩定。
在經濟領域,他們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受訪者願意接受將醫療領域的私營化程度提高,即使這意味著那些願意支付更多費用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在另一方面,公眾還願意接受國家視為公共產品的某種程度的不平等。這一點十分引人注目,因為不平等現像在中國正越來越被政治化,也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的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標。此外,受訪者表達出減少對國有企業支持,減少對私營企業稅收的立場,也就是說,民眾希望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市場而不是公權力來判斷企業成功與否。
在外交政策領域,調查顯示,雖然中國到處瀰漫著愛國主義情緒,但民眾並不支持真正開戰。大多數受訪者支持維持或增加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然而,當以戰爭為代價時,民眾對軍事擴張的支持率明顯下降。這表明,雖然民眾普遍贊同民族主義的言論,但對實際戰爭的支持率卻很低。
兩位學者也從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入手研究中國民眾的意識形態。他們發現,收入高、教育水平高的受訪者比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低的受訪者更有可能持有自由主義、支持市場和較少民族主義的立場觀點。較富裕的受訪者更有可能支持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和親市場的政策。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相比,那些獲得較高學位(大學和研究生學歷)的人也不太贊成軍國主義政策和民族主義。
報告結論:習近平面臨來自民間的政治挑戰
這一發現意味,由受教育程度最高和最富有成員組成的中國精英階層,並不支持更強烈的威權主義、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政策。這與之前的主流觀點不符。以前的研究認為,中國的精英階層比其他人群更支持中共,因為他們往往與領導層有聯繫,從而更能從政府的政策中受益。 (相關報導: 拜登談俄羅斯撤軍:我們還沒有證實這點,俄國仍有15萬部隊包圍烏克蘭 | 更多文章 )
潘婕和徐軼青的研究還顯示,與在中國頂尖大學學習的學生相比,在美國大學學習的中國學生往往在政治上更自由,更親市場,更少帶有民族主義情緒。他們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更自由、更親市場、更少民族主義情緒的中國年輕人希望在美國學習。此前,那些不太支持中國政府政策的家庭也更有可能鼓勵他們的孩子到美國學習,為他們提供不同的視角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