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故事:為何媽媽被擠出職場、爸爸走不進家庭?

2022年12月4日,北京市民與小孩在綠地上玩耍。(AP)

「爸爸有足夠的能力和權利照顧小孩」──台灣社會還沒有足夠的討論讓大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編者按:這是世界走走專題「菁英媽媽的選擇」的第三篇報導。我們從《菁英媽媽想上班》這本書出發,走訪身兼母親與政治工作者身分的女性政治人物,傾聽在職場與家庭間掙扎的媽媽,梳理台灣女性就業和家務勞動的數據,以重訪「家庭職場兩兼顧」這道歷久彌新的親職難題。本篇報導梳理了台灣女性就業及家務勞動的數據,從中一瞥台灣的母職/父職群像,並由學者分析這幅親職圖像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

「不知道有沒有也在工作的媽媽跟我一樣,常常覺得明明是雙薪家庭,但照顧孩子還是以媽媽為主,媽媽真的很辛苦⋯⋯」2022年12月,台灣女演員孟耿如發文吐露自己的育兒心聲,其同為演藝人員的丈夫黃子佼亦發出一段長達30分鐘的影片,訴說雙方兼顧事業與育兒的甘苦與不易,讓不少同為家長的藝人、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心有戚戚。

「因為天性,女生在照顧孩子上本來就會比較擅長,理當多分擔一些?」「不應該去計較誰做多誰做少,老公一直以來以工作為優先,這也是我自己選的,要怪誰?」──這些並不是孟耿如個人獨有的困惑與掙扎。

雖然台灣被認為是亞洲性平指標名列前茅的國家,但仍然有許多菁英女性面臨親職困境:她們或得在職涯和家庭之中二選一,或得離開原本熱愛的高工時、高強度職場,選擇較為規律或彈性的工作。她們擁有不遜於男性的學經歷和工作能力,是最有機會打破玻璃天花板、站上職場頂端的一群女性,卻為了生兒育女自願(或不情願地)回歸家庭。

長期關注性別與照顧議題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說明:「雖然結婚生育了,女人不一定會離開職場,可是這不代表女性可以在職場上跟男性一樣平起平坐,也不代表女性可以跟男性一樣在職場上可以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地爭取升遷、爭取加班、爭取出差。」

她表示,從數據上來看,進入高等教育、擁有大專學歷者已幾乎沒有性別差異,職場上卻仍然有讓媽媽們難以立足的隱形障礙。追根究底,是因為「這個社會仍然覺得『照顧』是女人的工作」。

青壯年女性為何缺席職場?家庭是主因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年的〈人力運用調查〉,25至44歲女性中,離開職場者總共有6萬7000人左右。當這些女性被問到為什麼離開職場,最常被提到的兩個原因都與家庭有關──有24.6%說料理家務是主要原因,19.2%則說是結婚或分娩。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由此可見,女性之所以中斷職涯,大抵是為了專注在妻子和母親等身分相關的家庭事務。同一份調查也顯示,對於30歲以上、「目前無意就業」的女性而言,「家庭」也是她們沒有就業的主因,佔了其中七成甚至更多。

在20幾歲這個年齡層,她們無意就業的主因是「求學」(圖表上未列出);在30幾歲的區間,最大宗的原因是「需要照顧未滿12歲子女」;而在40幾歲和50幾歲的區間,則以「做家事」為最大宗。除了這兩點之外,也都還有其他與家庭相關林林總總的原因。 (相關報導: 她們的真心話:當了媽媽,我還能做自己嗎? 更多文章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2016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顯示,在25歲至49歲的「在職已婚女性」中,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曾在生育第一胎時離開職場。這些媽媽們離職的時間點,又以「生育第一胎後」為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