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奢侈華麗上競爭,堅持在餐點最美味時呈給客人!日本懷石料理的精神令人感動

只要抱持真心,普通人的手藝也能做出懷石料理,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圖/維基百科)

懷石料理即所謂「茶懷石」,眾所周知就是茶會中的料理。且容筆者在稍微詳細地介紹過茶之後,再為大家解說懷石料理。

將臨濟宗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榮西,也在一一九一年(建久二年)將抹茶帶來了日本。榮西將茶的效用整理為《喫茶養生記》(一二一一年﹝承元五年﹞),上呈給當時的將軍源實朝。該書將茶介紹為藥,後來普及為上流階級的飲料,在京都、奈良為中心也出現了由僧侶們所開設的茶所。栂尾茶與宇治茶也在室町時代的中期成為高級茶。

喝茶的習慣從僧侶開始,進而傳播到武家及貴族,最後也滲透到平民階級。泡茶方法有「禮茶式」與「茶寄合」兩種,禮茶式後來演變為武家的喝茶儀式,茶寄合也稱為「鬪茶」,後來普及為一種猜茶產地的遊戲。現在這種遊戲據說在群馬縣中之條町還有團體在進行,也演變為賭博或酒宴的形式。政府也曾頒布禁止令,但據說沒有太大效果。

另一方面,上流階級的喝茶儀式中,泡茶方式也漸漸形式化,重視泡茶器具或房間的擺設等,整體轉為華麗風。相對於此,另一種透過靜靜地喝茶來提高精神力的潮流也相應而生,促使了茶道的成立。

茶道經歷村田珠光(一四二三-一五○二年)、武野紹鷗(一五○二-一五五五年)到茶聖千利休(一五二二-一五九一年)發展完成,利休提高了茶道的精神力,同時針對相對於料理方面已經過於形式化的饗應料理,創造了可增進料理者與食客關係的飲食方式,也就是懷石料理的基礎。

懷石料理本來稱作「會席料理」,是取自人們齊聚一堂享用美食之意,但同樣都是集會宴席,後世為將有飲酒的酒席與喝茶的茶會作區別,因此改稱為「懷石」。所謂懷石是指禪宗的修行僧在忍受空腹時為分散注意力,將石頭抱於懷中,取其意代表在喝茶前稍微果腹。因此,為了能更享受茶的美味,要在喝茶前攝取一些輕食,這就是懷石料理的由來。

利休原則上視一湯三菜為料理,追求重視食材原味,招待人必須凝視自己的心,受招待的一方也必須具備高度的精神力。這部分與「侘」、「寂」等詞語一起被傳承下去。

例如就算只是一雙筷子,在準備給客人時,也要刻意沾濕後再去除多餘水氣。這樣客人在用這雙筷子夾一口飯來吃後,就可以發現飯不會黏在筷子上,進食時非常方便,進而查覺招待者的心意。料理也不在奢侈華麗上競爭,而是要考慮在餐點最美味的時候呈給客人。在此之前,已太形式化的料理形式都會讓溫熱的餐點變冷,讓涼的餐點失去涼度,在味道方面欠缺考量,對於食品也只局限於追求其珍奇性與知名度等要素,相對於此,整體而言都極為簡樸的就是懷石料理。 (相關報導: 除了人蔘雞、辣炒年糕、石鍋拌飯…這7項道地美食,到韓國玩一定要親自吃吃看啊! 更多文章

從抹茶到煎茶,越喝越豐富的茶道文化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抹茶發展成為上流階級的飲料,煎茶(將茶葉用熱水煎煮)則是於江戶時代才開始普及。煎茶如後述的普茶料理一樣,都是先以「煮茶」之形式普及。「煮茶」類似現在的「番茶」,因為用煮的所以叫做煮茶。在《普茶料理抄》(一七七二年﹝明和九年﹞)中針對「煮茶之式樣」有如下記載:

先呈上茶點給先到的客人,調整風呂(煮泡茶用熱水所用的風爐)火侯,將水倒入湯瓶,置於風呂上。水滾則將滾水倒入瓶內沖洗過一次後將水倒至茶渣盤,將茶葉裝入右方茶器再倒入滾水。稍待片刻後取出茶碗,置於茶托上,分別呈給每個客人。若茶味轉淡則可加熱茶器,稍待片刻後再呈予客人。但主人須提供餐點善加招待客人,使客人不覺無趣。客人也必須互相等待至全數到齊再前往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