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逝世》當過台籍日本兵,哥哥在二戰犧牲…李:台灣人的悲哀

被尊稱為「民主先生」的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晚間辭世,享耆壽98歲。(新新聞資料照)

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所著「台灣紀行」,是前總統李登輝受到日本廣受關注的一大關鍵,而李登輝在和司馬對談中的一句「台灣人的悲哀」,更映照出他的出身,牽扯著台灣、日本與中國那段百年變局。

台灣在1895年由清朝割讓與日本,進入長達50年的日治時代。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在台灣北部、當時的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埔坪村「源興居」出生,上有兄長李登欽。

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因任職警察而經常調動,因此,李登輝讀公學校(台灣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期間便經歷了4次轉學。李登輝曾回憶,因為頻繁轉學,很難交到朋友,變成喜歡自己看書、塗鴉,個性非常內向、自我意識很強的小孩。

李登輝於淡水公學校畢業以後,先在私立台北國民中學(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就讀一年,後轉學到淡水中學二年級就讀。住校期間,每天清晨起來勞動服務、鍛鍊心志,並勤練劍道,幾乎各科成績都是排名第一,1941年考上台北高等學校。

在李登輝考上台北高等學校的前一年,日本殖民當局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正式推展所謂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改名為「岩里政男」

李登輝在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學系就讀。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處於膠著狀態,京都帝國大學校內日本學生所剩無幾,文科系學生也幾乎全被徵去軍訓。

此後,隨著大日本帝國在太平洋戰爭形勢惡化,文科學生軍訓完畢也被遣外出征。李登輝被分發到大阪師團,並立即派到台灣高雄的高射砲部隊。

李登輝曾提到,1944年,他哥哥李登欽被分發到高雄附近的左營海軍基地,利用週日休假來找他,兄弟兩人一起到相館拍紀念照,這也是最後一次見到胞兄。李登欽1945年在馬尼拉之役犧牲,一直到2007年、陣亡後62年,李登輝才終於在日本靖國神社靈前深深鞠躬、向亡兄致以哀思。

1945年,李登輝前往位在千葉縣稻毛的陸軍高射學校,接受預備士官教育。他在一篇專文中回憶,3月10日東京大空襲。面對B-29大隊空襲東京,部隊不斷用高射砲猛烈回擊;燒夷彈碎片劃過他的鼻子,不過運氣很好、只是輕傷。在這場戰役中,直屬高射學校的小隊長陣亡了,他代替扛起指揮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李登輝1946年返回台灣,插班進入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就讀。

他在台大期間和經營二手書店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新民主協會」。前中國政協委員吳克泰指李登輝曾「二進二出共產黨」,李登輝近年公開否認此事,澄清是朋友之中有一位是共產黨員;後來,新民主協會完全被共產黨吸收了,他則選擇與新民主協會斷絕一切關係。

1949年,李登輝從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畢業,並留在學校農學院當助教,這時他是26歲。畢業不久,他與淡水地主之女,兩家祖父輩是世交的曾文惠相親結婚。 (相關報導: 首位與西藏精神領袖會面的台灣總統!達賴喇嘛哀悼李登輝離世:記住他對民主的勇氣與決心 更多文章

1950年,曾文惠生下長子李憲文。1952年,李登輝獲得中美基金獎學金,首次赴美到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1953年獲得碩士學位,自美返回台灣,擔任台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同時也在台灣大學擔任兼任講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