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兩年後將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引發周邊鄰國反彈,駐日代表謝長廷多次公開為日方護航,說台灣的核電廠也有排放含「氚」的核廢水,更張貼「核二廠放射性廢水排放統計表」,證明核二廠廢水排放含有微小量的「氚」,說自己沒有造謠;卻遭原能會打臉,表示我方排放的廢水與日本此次擬排放的廢水來源明顯不同,且引用核工博士李敏的說法指出,「日本如果做到國際標準,含氚水排入海洋是可以接受。」對此,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就狂酸說,謝長廷這麼愛日本,何不乾脆入籍日本,當個堂堂正正的日本人?
蔡英文派謝長廷去日本做一個中華民國的「好人好事」代表?
本文不打算去追究台灣的核電廠是否也有排放含「氚」及其他毒素的核廢水。本文特別要探討的是謝長廷這個人,作為代表中華民國的駐日本大使,他是不是一個言行失格的外交官?
謝長廷有可能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有能力組閣的行政院長。但是他必須搞清楚,蔡英文派他去日本,不是派他去做一個中華民國的「好人好事」代表;也不是派他去做一棵「老實樹」。英國作家,外交官亨利·沃頓(Henry Wotten,1568-1639)說 : 「大使,是為其祖國的利益而被派往外國去撒謊的老實人。」(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sent to lie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伏爾泰曾經引述西班牙語中的一句話說 : 「當外交官說『是』時,他的意思是『也許』;當他說『也許』的時候,他的意思是『不』。當他說『不』,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外交家。」(When a diplomat says yes, he means ‘perhaps’;When he says perhaps, he means ‘no’;When he says no, he is not a diplomat.)—Voltaire(Quoted, in Spanish, in Escandell 1993.)
(相關報導:
「博物館級潛艦」出事得靠80歲救難艦?國艦國造為水下救難點上光明燈
|
更多文章
)
外交官是一個政府免費提供食宿和機票到國外的說客。他必須是一個靈巧如蛇的人,「總記得女人的生日而又決不記得她的年紀的人」(Always remembers a woman’s birthday but never remembers her age.)。英國作家奧利弗·赫爾福德(Oliver Herford,1860-1935)說 : 「外交——等於堂而皇之地撒謊。」(Diplomacy: lying in state),只要保持風度,正如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所言「要有禮;要按外交辭令寫;即使在宣戰文告裏,依然是要遵循禮節的。」(Be polite; write diplomatically; even in a declaration of war one observes the rules of politeness.)簡單地說,為了本國的利益,必要時外交官甚至要無中生有,外國人明知他胡說八道,也會理解他的立場。
「吮癰」、「舔痔」、「自殘」都無助台日關係
外交官的使命是那麼天經地義的,因此,打開外交史,想要找幾個白目的外交官,在他出使外國卻喪權、辱國、辱己之徒,還真不好找,勉強還真找到兩個。戰國時期,宋國就有個名叫曹商的人,被宋王派去出使秦國。他出發時,宋王給了他幾輛車子。到了秦國,他得到秦王的歡喜,賞給他100輛車子。
曹商回到宋國,見到莊子,對莊子說:「住在偏僻狹窄的小巷子裏,窮困得靠打草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很是難受。我感動國王,使他給我百輛車子,這才是我過得去啊!」 莊子聽後說:「我聽說秦王有病,召集醫生治療。凡是能夠用嘴去吮他的癰瘡,使癰潰破消散的,得車一輛;凡是能夠用舌頭去舔他的痔瘡的,得車五輛。手段越下賤,得車越多。 你莫非是去舔了國王的痔瘡的?不然的話,怎麼會得到這麼多車子呢? 你走開罷!」這是出自《莊子•列禦寇》的故事。不過,曹商的白目,不適用於謝長廷。日本不出名車,謝一連串的「助日」言行,當然不是為了多得幾部TOYOTA,難不成他想要的只是首相菅義偉訪美時說上那句話 : 「台灣的和平與穩定對地區具有關鍵意義,日本將與美國合作,緩和兩岸間的緊繃局勢。」誰都知道這是美國抗中的策略之一,只是美日吃台灣的豆腐,根本與「吮癰」、「舔痔」無關。何況菅義偉被問到一旦兩岸交戰,日本會不會出兵援台時,清楚地說 : 「日本是不是要以軍事力介入,台灣海峽的相關問題,應該要尊重台灣人自由表達的民意,對於台灣的相關問題,日本的方針向來是希望雙方當事者直接對話,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並稱此事的美日聯合聲明只是雙方彼此確認立場一致。
美日領袖峰會發表共同聲明首次提及「台灣」,從各自表述到共同防衛。(資料照,美聯社)
明代馮夢龍《古今笑•貪穢部》也說了另一個白目外交官的故事 : 「宋張璨使契丹,老病強行。故事死於使者,本朝及北朝闋給甚厚,璋利之,在道日食生冷,求病死,卒不死。」略謂,宋代有個姓張的大臣,年老體衰,還主動要求出使契丹國。因為當時有條慣例:凡是奉命出使的人,死在任上,本國和出使國雙方都要給予豐厚的撫恤。姓張的使者為了達到目的,一路上折磨自己。吃生冷的食物,喝涼水,如此等等,就只差沒有自殺了。可是老天似乎專門跟他作對,無論他怎樣折磨自己,就是不讓他死。直到出使回國的時候,雖然他比以前更加衰弱多病了,但卻仍然活著,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小英「用人唯才」派謝長廷做駐日代表?
過去,在政壇上謝長廷曾被說成「奸巧」,這正是外交官最優美稱職的人格特質,會不會小英也聽信謠言,認為謝具有這項特質,才「用人唯才」派他做駐日代表?以謝長廷的好辯聰明,作出這一系列的脫線言行,背後恐怕必有個甚麼「偉大」的使命。只是世人都沒有耐性等到這個「偉大」出現,卻把他罵得寡廉鮮恥。拿破崙1812年逃離莫斯科之後,對他在波蘭的大使普拉特(Abbe du Pradt)說過一句話 : 「從偉大到荒唐只有一步之差。」(From the sublime to the ridiculous is only one step.)合理的推測,只有蔡英文和台灣的外交部知道,謝長廷一直是「揹著國旗的人」,一直在忍辱負重,但又不好明說,免得耽誤到台灣的利益,外交部次長曹立傑才會說 : 「我駐日代表謝長廷不會在立法院委員會備詢,也不會以任何形式備詢。」真是難為他們了。
我們都把謝長廷的偉大看成荒唐
美國革命時期的革命家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在其著作《理性的時代》(Age of Reason)中也說過:「偉大和荒唐常常是如此密切相關,以至很難將它們區別開來。從偉大多走一步就變成荒唐,而從荒唐多走一步又可以變冋偉大。」(The sublime and the ridiculous are often so nearly related,that it is difficult to class them separately. One step above the sublime makes the ridiculous, and one step above the ridiculous makes the sublime a gain.)顯然,我們都太不理解謝長廷,也辜負小英的眼光和外交部的苦心。他們都沒錯,錯在以鄭麗文為首的國民黨立委,錯在全國的老百姓,是我們智慧不足,不是多走了一步,就是少走了一步,把謝長廷的偉大看成荒唐。
(相關報導:
「博物館級潛艦」出事得靠80歲救難艦?國艦國造為水下救難點上光明燈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