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海軍潛艦失事釀53名官兵殉職,突顯高艦齡雖伴隨著操作風險,但能在水下發動奇襲的作戰能力,對於擁有潛艦部隊的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特性。在四面環海又有中共軍事威脅的狀況下,台灣同樣使用高齡潛艦,並持續推動潛艦國造;在潛艦兵力大規模增加同時,水下救難能量能否與之配合,料將成為下波國艦國造的關注焦點。
印尼海軍潛艦「南伽拉號」(KRI Nanggala-402)艦齡高,服役超過40年,日前在執行演訓任務時,疑因電力因素沉沒失蹤,由於深度遠超過潛艦本身最大負荷,在巨大水壓輾壓下,南伽拉號最終斷成數截,官方證實艦上53名官兵殉職。

台灣四面環海,海上交通線是我國經濟重要聯外通道,共軍若要投射大兵力,作法之一就是循海路執行兩棲登陸作戰。因此,制海權的取得,在國土防衛作戰中至關重要,除仰賴強大水面艦隊鞏固海疆,同時要有足夠數量的潛艦在水下鉗制敵軍動態,這也就是當前國艦國造(含潛艦國造)最主要的目的。
再多會出事!「博物館等級潛艦」僅用於訓練
海軍艦指部掌控海軍水面上下和空中(反潛直升機)戰力,「256戰隊」即是艦隊轄下主責潛艦的專責單位,並以2艘美製茄比級和2艘荷製劍龍級潛艦,擔負海軍潛艦官兵訓練及戰備任務。然而,劍龍級潛艦下水迄今約40年;茄比級更是堪稱「博物館展品等級」的70餘年,單以高齡論,我方顯然與印尼海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裝備老舊不必然等於失事率,此觀念在空軍近期接連發生F-5E戰機失事中一再被強調;但不可否認的是,老舊設備仍可能潛藏較高故障風險。另外,臨海飛越、臨海基地導致的機身鏽蝕(因此返抵本場要刷洗)等因素,高齡劣勢仍然存在;而除了進船塢大修、幾乎整年都泡在海水中的潛艦自然更不例外。
前述2型潛艦雖經修整和提升,但高艦齡仍是事實;這也是為什麼在任務分配上,茄比級最多就是負責訓練的原因,因為恐怕真的會有狀況。
海軍救難艦逼近80歲、水下作業大隊有潛深極限
海軍現行專責艦船為大湖級救難艦,另有主要拖曳對象為水面艦的大同級遠洋拖船,2級艦同樣有超高齡問題(近80年)。一旦真有狀況,先不論裝備能否有效操作,且輔助艦強度要求和主戰艦相比來得較低,將形成的「老船救老船」局面,「救援者有無救援成功信心?待救者有無信心順利被救?」恐怕都是大大的問號。
除現役救難艦老舊,隸屬海軍192艦隊的「水下作業大隊」潛水員,也是一支軍方極為倚重的水下搜救單位;近年包括宜蘭南方澳斷橋航道搶通、貢寮卯澳灣爆裂物清除等任務,均由水下作業大隊派員執行,專業度不在話下。然而人體畢竟有其極限,使用不同潛水裝具,大約能下潛至50到90公尺,一旦遭遇潛艦沉沒等級狀況,終究還是力有未逮。 (相關報導: F-5「後繼無機」退不了?當勇鷹號、F-16V陸續服役 空軍窘境正浮出水面 | 更多文章 )

東部海域地勢複雜 戰機失事得靠民間探測船
此外,從2017年11月幻象2000戰機失事,2020底隸屬台東基地的F-5E和隸屬花蓮基地的F-16A戰機,到日前2架同樣來自台東的F-5E墜海,至少有4架戰機摔進海裡,如今仍無法將完整機身殘骸稅順利打撈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