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涉有孕婦生產過程,並有裸露兩乳、陰毛及血淋淋之胎兒與胎盤全記錄畫面。其表現方式對未滿12歲兒童之行為或心理有不良影響。」為何一部懷孕生產紀錄片,被文化部列為「兒童不宜」?紀錄片導演控訴,本片三度送審,結果都讓人失望不已……(封面圖片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mrhayata@flickr)
去年10月,想想論壇曾經刊登「讓對話成為可能──邀請文化部長帶著孩子一起看《祝我好孕》」,談論紀錄片面臨現行電影分級審查所碰撞出的體制問題,當時文章提出以下三點訴求:
1. 生產應該被正面、正確、正常的看待,以生產教育為主題的紀錄片《祝我好孕》被分為「輔12」級,凸顯了我國電影分級制度的問題,應全面探討制度施行對創作者、觀眾、媒體的影響。
2. 「電影片分級審議會」應檢討現行量表化、缺乏思辨與對話的審議制度,對紀錄片或有特殊性質的作品,在分級前應充分理解創作意圖與社會意義,而非以同一把尺丈量所有的作品。
3. 「電影片分級審議會」應依法公開審議結果,尊重並保留社會對話的空間。
事隔半年,當衛生福利部成立「少子化辦公室」搶救台灣的生育率的同時,《祝我好孕》也受邀前往歷史悠久的台南「全美戲院」,排訂於母親節上映。依據電影法,影片只要參與不同影展,就必須分別送審分級,因此去年所走過的流程要再重複一次。藉此過程,我們看到民間的疾呼和政府的無感有多大的落差。
去年想想論壇的文章披露文化部未依法公開影片審議結果,於是《祝我好孕》試映記者會當天,文化部將本片的審議結果公告在網站上,內容如圖:
分級理由:內容涉有孕婦生產過程,並有裸露兩乳、陰毛及血淋淋之胎兒與胎盤全記錄畫面。其表現方式對未滿12歲兒童之行為或心理有不良影響。

在中央部會擔任性別平等委員的學者告訴我們:「分級理由這樣寫,已經涉及性別歧視的問題了!」
兩位導演對於分級理由感到不可置信。如果說《祝我好孕》探討的是「生育自主」與「溫柔生產」,那麼,這個分級理由對於影片的意旨全然誤解,甚至可以說是粗暴、性別意識大有問題的言論,而這樣的態度竟然在代表官方意見的網站上堂而皇之的公告,無人察覺不妥?
2017年,再次面臨送審,為了避免又被分為「輔12級」,製作團隊準備了詳盡的說明和附件,由台南市文化局送文化部審查。結果是:
「內容涉有孕婦生產過程,並有裸露兩乳、陰毛及血淋淋之胎兒與胎盤全記錄畫面。其表現方式對未滿12歲兒童之行為或心理有不良影響。」
明明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送件文號、不同的送件單位、不同的評審,但文化部網站所公告的理由,卻和去年一模一樣?究竟這個審議制度是怎麼運作的?又出了什麼問題? (相關報導: 懷孕生產紀錄片遭批「裸露性器官」、「兒童不宜」,導演一篇文痛批輔導級荒謬 | 更多文章 )

透過曾經擔任文化部審查委員的紀錄片工作者,我們發現,現行「電影片分級審議會」的運作方式有很多問題,需要徹底改革,茲舉一例:同一部影片若分別參加10次影展,就要送審10次、繳納10次規費、經過10次審查程序⋯⋯浪費時間浪費錢浪費人力。雖然這場記者會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也讓文化部趕緊把應該依法公告而未公告的審議結果上網,但是事件過後,卻不見有任何改變審議制度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