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天要去清邁了,跟著社區的人一起移動。」這是瑋娜在外飄泊的第151天。從河內、曼谷、泰北、到清邁,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瑋娜身處未曾計畫的旅行。
瑋娜是中國籍的台灣學位生,來台將近五年,目前修讀政治大學的博士學位。她想像中的2020年夏天會一如往常地在台灣讀書,完成論文後,迎接畢業典禮。沒想到,一月中從台灣出發的越南自助旅行,因為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原定十三天的散心之旅變成無止盡的流浪。
1月27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陸生暫緩入台的隔天,是瑋娜原定返台的日子。她在登機門前被攔下看著飛機離去,一整日與越南海關、台灣方交涉未果,晚上十一點多,瑋娜蹣跚地揹著行李離開機場,走了四十多分鐘找到一間旅店心力交瘁地睡下,準備明天再回去機場爭取返台。
她是國境之外迫切渴望返台的境外生之一,在多次暫緩來台的政策下,仍抱持一絲返台的希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疫情延燒初期,宣布陸生暫緩入台。圖為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資料照,盧逸峰攝)
近日教育部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6月17日公布的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名單,規劃境外生返台方案,共11個國家/地區,包含:香港、澳門、越南、泰國、蒙古、澳大利亞、帛琉、紐西蘭、汶萊、斐濟,不丹。第一批境外生返台名單共2238位,全為108學年的應屆畢業生。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未來境外生返台順序會以108學年應屆畢業生(8199位)為優先,其次是其餘舊生,最後是109學年新生。(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08學年度,各大學境外學位生共有63,530人,目前仍有26,000名學生仍未返台,其中港澳陸生共15,433人。)
「我心想理論上我是沒有入境史的,理論上應該不屬於這份文件(暫緩入台)劃定的群體,我覺得是有辯解機會的。」也許是泰北的下午暑熱難耐,或是斷斷續續的網路狀態讓這通電話頻繁中斷的緣故,瑋娜說到在機場的境遇時,更顯得百般無奈。
1月27日瑋娜一早就到河內機場,如預料的無法順利領取登機證,因為台灣在26日宣布的暫緩陸生入境政策。瑋娜提出個人的出入境旅遊史,證明自己除了去年11月至南京參加兩天的學術會議,其餘時間都在台灣。根據越南機場提供的英文版入台規範,中國籍學生禁制入台的生效時間為1月28日。臨櫃人員反覆討論後給了登機證,瑋娜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她依序在登機門前等待登機,回台灣的飛機近在咫尺。
沒想到心中隱隱憂慮的意外還是來到,保安與地勤攔住瑋娜,似乎是因為中國籍身分問題。他們聽不太懂英語,瑋娜試圖解釋卻徒勞,在機門前被生硬地拉住,眼看飛機離開,她卻走不了。
「等到晚上十點多,覺得今天沒有希望了,身體也透支了,情緒上大起大落。一開始辯解了兩個小時,讓你進了,又被攔下來,攔下來又打電話,打電話又有人說有希望,但等等等等到沒有希望…」為了優先保障自身健康,瑋娜決定先離開聚集眾多旅客的機場,繼續想辦法回台灣。
當時因應疾管局的規定,即使瑋娜多數時間都在台灣,仍無法順利搭上返台飛機。示意圖。(資料照,桃機公司提供)
他們用「幸好」形容及時返台,因為身邊有更多沒回來的朋友,沒人預測到暫緩來台,一緩,就是整個學期。
1月23日武漢封城,台大學生阿正(化名)隱約感覺到局勢的惡化,他認為封城是對抗疫情最後的手段,顧及台灣學業與生活,他提早訂機票回到台灣。阿正的先見之明讓他這學期能夠順利地繼續學業。來不及應對的境外生,在匆促的政策下亂了腳步。
黃偉賢是政治大學港澳同學會的副會長,2月6日得知港澳生入境需居家檢疫的消息後,他迅速買了隔天的來台機票,並透過在台友人確認學校宿舍可以提供他14天的居家檢疫。澳門學生駱健萍匆促將機票改成10號,卻因為校方規定變動,著急於找不到能提供隔離的住所,「凌晨左右,聯絡到港澳會一個朋友,最後是住他的外宿的地方。」
他們用「幸好」形容及時返台,因為身邊有更多沒回來的朋友,沒人預測到暫緩來台,一緩,就是整個學期。
桃園機場在疫情期間的單日出入境人數曾跌破萬人。圖為一位入境旅客準備搭乘機場防疫計程車前先清潔消毒。(資料照,柯承惠攝)
二月初境外生慌亂趕回台灣的緊張,被未能返台學生的無奈沖淡了。教育部五月初盤點各大專院校的檢疫量能,因為一再延宕的境外生返台規劃,引起部分境外生團體反彈。6月5日境外生權益小組至教育部陳情,希望政府能給訂時程,在台灣疫情控制得當的前提下,關注境外生的受教權益。而今教育部規劃在暑假期間讓學生分批返台,讓暫停學業及線上學習的境外生們看見一絲曙光。
然而瑋娜的返台之路仍然漫長,即便她的遷移動線:越南、泰國,皆在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名單中,但因中國未被列入低感染風險國名單,她仍然無法順利返台。
「我如果回去(中國)的話,那我就是一個在疫情爆發地區的陸生。我沒有理由可以去爭取返台。我要堅持才有機會回去(台灣)。」
2月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升級,在越南的瑋娜認為回台機會更加渺茫。她決定暫時離開人潮流動頻繁的機場周邊,到接近村落的一間旅店住下,繼續與台灣校方、政府機關陳情尋討回台辦法。2月1日,越南境內將疫情定為國家一級事件,村落裡對華人的態度轉為敏感,警察兩次到旅店盤查瑋娜的旅遊史。因為簽證期限將至,加上當時輿論把華人與新冠肺炎畫上等號,瑋娜決定離開越南,到下一個願意接納她的國家─泰國。
有人問,若是到不了台灣,為什麼不回去中國,選擇在陌生國度輾轉流浪?瑋娜語氣堅定說道:「回去意味著學業的全面停頓,對我來講缺少意義。」將近五年的在台生活,她的重心繞著這塊土地打轉,為了返台,她仍不放棄。
作者點出,瑋娜為堅持完成學業,不願放棄返台。示意圖。(資料照,郭晉瑋攝)
中國籍的應屆畢業生南南(化名)同樣面臨在台生活懸而未解的問題。根據《陸生就學辦法》,應屆畢業生必須在將畢業後一個月內離境。學校跨海將畢業證書寄送給南南的同時,代表他的入台證即將失效,未來便不能以學生身分返台。不領畢業證書會影響未來職涯發展,領了畢業證書,台灣的租屋處及郵局存款成為下一個隱憂。對他而言,畢業似乎蒙上一層無奈與哀愁。
對於在學境外生,教育部及大專院校以〈安心就學方案〉協助沒能返台的境外生處理學業事宜,但成效因台灣本土疫情控制得當大打折扣,各大專院校雖有線上授課測試,但實際上課模式多依照以往實體授課,有意同步開放線上課程的教授占少數,因此境外生即便選到課,還是有可能被婉拒修課。能修習的課程少、線上授課品質不定,休學成為境外生另一個選項,名義上的〈安心就學方案〉,對部分境外生而言成了安心休學方案。
輾轉到泰國的瑋娜,花了兩天在曼谷移民局辦理能合法居留的最長期限。等待的糾結走慢了時間,每一天都過得很難熬,為了不要讓這段日子毫無意義,瑋娜在2月26日來到泰北一處鄉村,開始流浪旅程的下一篇章─在生態農業社區發展組織擔任志工。
三個多月過去,6月9日瑋娜捎來訊息,她要隨志工夥伴一起移動至清邁。語音訊息裡的她聽起來平靜、放鬆,也許在異地輾轉,已成為她無可奈何的適應。她的下一站,會是台灣嗎?
協助境外生返台的政策看似嶄露一線曙光,但以國籍認定為入境標準,瑋娜的返台之路依舊混沌不明。除了她,眾多的小我在防疫優先的原則下委曲求全,社會對非防疫訴求的聲音容忍力極低,不是為了對抗疫情,就可能被貼上自私與防疫漏洞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