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應該「先求有再求好」嗎?老鳥用親身經歷解答:求職者一定要評估3件事

找工作要「堅持到底」還是「先求有再求好」?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你可以從3面向評估。(示意圖/取自photoAC)

這個問題我想是大多數人都會碰到的問題,最近也頻繁地被問到。在一個offer面前,究竟我要先接受呢?還是繼續堅持等待,等到我理想中的工作出現呢?

先聲明,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沒有水晶球能告訴我們明天會怎麼樣,但思考明天是重要的,所以我想從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讓大家在做決策的時候,思考能有更多面向。

時間成本

首先,要考慮的是時間成本的問題。因為在國外,時間成本是最無形的且花費最高的部分,尤其住大城市的朋友生活壓力肯定比小城市來的高。即使現在有充沛的時間找工作(德國有18個月的找工作簽、英國也放寬到24個月),但相信大多數人在頭幾個月就已經感受到時間衍伸出來的費用及壓力(住宿費、生活費等支出)。一般來說,在德國6個月內找到工作算是常有的狀況,所以要看在這6個月內有多少機會,是否值得繼續等待,還是先求有再求好。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是約莫在第4個月的時候找到了工作,而當時確實離我設的停損點時間也近了(因為家裡的關注與經濟壓力逐漸升高),在只有拿到一個工作機會的情況下,即使這個機會不是我最喜歡的領域(當時找工作依照喜好與自身條件設定了三個方向:市場開發、行銷與專案管理),對於實際的工作內容也半信半疑,但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我接受了這個專案管理的職位。

所以在第四個月的時候,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相較於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我有個中國朋友挑挑揀揀,花完了18個月才入職第一份工作。我們兩個例子相差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選擇沒有對錯,但其中的機會成本需要好好地去衡量。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初這個選擇也挺不錯的,為什麼呢?因為有了第一個起頭,接下來就會有其他更多選項與機會出現。這也是我想談到的第二個點,公司內部機會。

公司內部機會

在初期我對於自己職涯發展的方向並不明確,因為本身是商科畢業,並沒有一個絕對拿得上檯面的專業技能。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PMO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幫老闆統籌管理下面5個小部門的大小專案。其實對於這個職位我一點經驗也沒有,整個團隊也都是德國人,我完全就是個特別的存在(老闆錄取我的理由是為了增加多樣性)。但幸運的是老闆同時雇用了一個較資深的專案經理,於是我們組成了兩個人的小隊,就像老雞帶小雞的概念,在德國的第一份正職工作讓我有機會在安全的羽翼下成長。

在半年之後,第一個機會來了。因為公司想要往亞洲發展,所以開了一個亞洲市場分析師的職缺。由於對於第一份工作不甚滿意,我一直考慮內轉的可能性,不斷地打聽機會。當我知道有這個職缺的時候,很積極地跟該部門的同事討論,基本上如果我答應了,這個機會就是我的。但由於當時缺乏職場經驗,我坦白地跟老闆討論了這個機會,作為老闆當然極力說服我留下來,同時我也考量到第一份工作才做了半年,所以答應留了下來。但過了不久,我的第一個老闆離開了這家公司,我也相當後悔當初沒有接受那個機會。 (相關報導: 過年後想跳槽了嗎?2022年「十大亮點職務」薪資曝光,年薪百萬不稀奇 更多文章

不過由於我想轉換工作的意願十分強烈,所以又在公司內部找到了另一個短期行銷專案的機會,協助行銷部門推廣產品。這個專案只有短暫三個月的時間,由於不確定專案結束之後我的去留,我同時在內部以及外部持續搜尋新的機會。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該專案結束之後成功轉到我最想去的P部門,而過沒多久,也得到了另一個外部公司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