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何謂溝通理性?以藻礁爭議為案例

日前政府舉辦針對大潭藻礁議題的對焦會議,作者藉此介紹何為哈伯馬斯的「溝通理性」。(資料照,柯承惠攝)

自從大潭藻礁公投成案以來,所謂社會溝通成為政府琅琅上口的顯學,政府並於4月14日邀請若干民間團體進行「對焦會議」,本文藉此機緣,簡單介紹何謂哈伯瑪斯所說的「溝通理性」,並分為兩個層次探討,第一個層次,即為「對焦會議」場域內的溝通,第二個層次,為政府如何跟民間社會溝通。

首先,第一個層次「對焦會議」,哈伯瑪斯所謂的溝通理性的前提是,參與者彼此間可以自由平等的辯論,互相質疑對方,以期趨近合理共識。由會議影片看來,發言者都能自由平等說話,而不像各縣市土地徵收說明會,被徵收戶常常被警察拖走,或是被技術性排除出席或發言機會。以此,「對焦會議」的開會過程值得全民高度讚賞。

其次,哈伯瑪斯所說的各自提出主張,互相辯論質疑,分為四個面向。

  1. 真實性:所對應的是客觀物理事實。例如未來碳排、空汙、用電量的預測值,藻礁生態系的狀況、三接可能造成的影響等等。
  2. 真誠性:所對應的是發言者是否盡其所能的誠實發言,並實質回應對方,而不是實問虛答、拒絕回答等等。
  3. 正確性:所對應的是發言者所主張的倫理正確性。例如三接案執行至今,政府是否有符合正當行政程序? 以及所謂的環境與環境之爭,各自的倫理正當性訴求為何?理據為何?
  4. 可理解性:是否用他人可理解的語言來表達,而不是用各種術語、行話讓他人難以理解。

粗略觀察影片,場內發言者都大抵上遵守2與4。真誠性方面,仍要留待未來觀察,例如過去曾悲憤咆哮控訴政府護航建商的民間專家,最近也發表截然相反的意見。在真實性方面:各種客觀事實上,雖未能達成一致共識,但至少反映出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客觀科學事實」,會基於研究方法、研究假設與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例如,藻礁生態系的真實狀況以及受影響程度到底如何,多方認知顯有差距, 或是要預測未來的發電量,勢必跟未來產業結構有關,但未來產業結構又是誰說了算,用何種方法預測,似乎也不在討論之中。 三接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方面,各方認知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本次會議依然在客觀事實上,釐清若干爭點,可說是達成階段性目標

在倫理正確性方面,雙方並無深入辯論或論證。例如,藻礁生態系被破壞到某個程度,在倫理上為何難以接受?理由何在?(同理也可適用於水泥業炸山、農地工廠,剷除農地改成建案,輻射污水排入海洋等等,要到何種程度,才能在倫理上可視為難以接受?),或是三接公投方案如被取消,拖延減碳期程多久,又為何在倫理上不可接受?

而部分與會者提到,由於過多科學的不確定性,建議暫緩開發三接,此處已涉及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及社會理性,本文先不處理。

至若三接案自始執行至今,政府是否符合正當行政程序,要如何補救,也沒有深入辯論,較像是各說各話。因此,須由第二個層次,也就是「政府如何跟民間社會溝通」來分析。

「政府如何跟民間社會溝通」,由哈伯瑪斯的理論觀點來看,就是一向都沒有理性溝通,而是政治系統時常獨尊經濟效益,單方面輸出規範來宰制民間社會,也就是所謂的「生活世界被系統殖民」。而哈伯瑪斯之所以倡議溝通理性,主張民間有平等權力參與政策溝通,就是要破除此等宰制以及避免各種社會亂象(按此文所述哈伯瑪斯對公投態度的部分不甚正確,參見林立《哈伯瑪斯的法律哲學》)

雖然今年以來,政府開始宣稱三接是環境與環境之間的價值選擇,不過政府也同步標榜綠能轉型帶來的產值,並把三接大潭方案視為綠能轉型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應可視為政府已偷渡經濟效益來支持三接大潭方案。其次,前揭「對焦會議」至今,由網路言論,以及政府說詞看來,似乎多數人是沒有理解到「對焦會議」所釐清的重點 ,抄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