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質】不是薪水增加,而是這三項…

人生的快樂與充實,真的是靠「加薪」就能獲得的嗎?(示意圖/Pakutaso) 

最近有個朋友在公司升了職,為了慶祝找了我出來吃了一次飯。 飯局中聊著聊著,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其實說實在的,升職的喜悅每次好像都只能持續三兩天。」

我反問:「怎麼會呢? 被肯定的感覺,怎麼會只能持續三兩天呢?」

他說:「被肯定的喜悅是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只是日子的壓力卻覺得越來越大。 恐懼也越來越大,總在想如果哪天公司出了甚麼問題,或是我被解雇了,該怎麼辦?」

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雖然每次升職也伴隨著加薪,可是除了第一個月覺得手頭鬆了一些以外,然後就覺得經濟壓力又大了起來。 甚至會覺得生活壓力好像比升遷之前還大。 對這事情我自己也一直想不透,明明薪水這麼多年漲了不少,為何手頭還是不寬裕?

我笑,回答他:「這不奇怪啊,因為你薪水增加的同時,慾望也增加了。 薪水都拿去支付貸款跟各種服務的月費,當然還是沒東西剩下來。」

他說:「可是薪水增加了,當然也要提升生活品質啊! 不然賺這麼多錢要幹嘛?」

我對他搖搖頭:「這才不算生活品質提升呢。 如果這是生活品質提升,你又怎麼會覺得日子壓力很大? 怎麼會覺得喜悅減少? 怎麼會擔心萬一工作不保怎麼辦?」

很多人都以為,所謂生活品質提升,就是獲取世俗認定的成功要素。 比方說有房子、有車子、有老婆、有小孩,甚至行有餘力就希望擴增開支─每天喝星巴克、手機要有上網吃到飽、隨時拿最新的3C產品、家裡有大電視等。

我自己年輕時也有類似的迷思。 但慢慢發現,收入永遠追不上不斷膨脹的慾望。 一旦讓慾望變成習慣、讓偶一為之的費用也變成「常態開支」,那不管薪水怎麼提升都會覺得不夠的。

最後才理解到,所謂生活品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應該來自於「心靈上的解放」。 而心靈上的解放,指的是透過選擇的改變,讓自己「不再焦慮」並感覺「更加自由」。

所以,對於生活品質是否有提升,我已經不再純粹從薪資的角度來看,而轉成看下面這幾個指標。 因為這幾個指標有提升,才真的能讓人不再焦慮,並感覺更加自由。

1. 不是賺多少錢,而是每月剩多少可支配所得

首先要說的是,「可支配所得」跟薪水提高未必是同一件事。 每月拿10萬元薪水,但每月固定要支付房貸、車貸、手機費、教育費加一加11萬,你的可支配所得其實是負的。 但若每月領5萬元的薪水,固定支出卻只有2萬,你的可支配所得則是3萬。 後者其實比前者有著更高的生活品質。

換言之,既然可支配所得跟薪水無關,所以一味死衝薪水並不會等量提高生活品質。 當然,我承認,在一定門檻下薪水提升,人通常也會快樂一些 – 可以吃好一點、住好一點、穿好一些。 但等過了一定門檻後,薪水就未必是快樂的保證了。

我自己頭幾年出來工作時,開支也是隨著薪水成長而往上拉升。 但等到一段時間後,該買的東西陸續買了。 而我對於車子房子又沒甚麼執著心,慢慢開支就停滯了。 而這時候就會開始發現可支配所得的提升。 (相關報導: 在台北工作,月薪28k能活嗎?年輕記者果斷告別天龍國,2年後意外月薪12萬! 更多文章

但可支配所得提升為何很重要? 因為錢雖然買不到快樂,但錢卻能讓你避免不快樂。 甚麼是不快樂? 就是隨著支出越來越高,自己越來越習慣,由奢入儉難的溫水煮青蛙陷阱。所以,很多人雖然薪水不錯,但一旦面臨無薪假甚至被動離職,生活立刻就會陷入困境。 這時候,你其實每天都在擔憂中度過。 你害怕沒了工作,就算這是一份很讓你討厭的工作,你也會緊抓著不放。 而這也是很多人明明工作不愉快,卻不敢動彈、並深感自己人生卡住了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