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真的越改越爛嗎?熱血教師提6大教育「改造計畫」,讓學生不用再死讀書、拚升學

台灣未來教育該怎麼走?什麼才是「對的」?太多人在摸索新路。(圖/Oricon News(オリコンニュース)@facebook)

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精神與相關配套與世界同步,都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不僅要讓孩子學到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及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不少人批評台灣的教育改革,但不容諱言的是,台灣的教育創新能量強大,正與先進國家同步摸索適合未來世界的新型態教育模式:明年將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其實很先進,而實驗教育法修正通過後,將出現「實驗大學」,也完成銜接高教的最後一塊拼圖,加上來自教師社群及民間機構的創新能量驚人,更促使台灣成為亞洲的教育輸出國。

6大重要教育新面向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偕同《未來Family》雜誌採訪團,於2016年底遠赴芬蘭採訪,參考新創機構HundrED做法,同步於2017年推動「未來教育.台灣100」徵選活動,鼓勵更多教育者投入創新的計畫,發展出適合未來的教育模式,並做為全台串連擴大教育影響力的平台。最後評選出100件優質的未來教育專案,在激烈評選下,台灣100個來自熱血教師、理念校長、體制內外學校、社會企業及公私立機構等深具影響力的創新教育個案脫穎而出,可歸納出以下6個重要的新教育面向:

1.知識學習要有「感覺」

有愈來愈多有想法和熱情的老師,學會創造媒介、開發工具,即使一切從零開始,仍想辦法去找錢、找人、找所有的資源,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一代的困境是怎麼做選擇,」陳佩英談到,現在的孩子好像擁有很多資源,但都不是屬於自己的,新北文林國小的理財教育其實是穿透表象、深入背後的觀照,透過物品的買賣,讓主體有意識的選擇,學會交易的意義,「這需要有一個中介工具,老師要去創造出來。」

「英語學習的M型化落差很大,教學要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上課不想睡覺,」北大高中教師戴逸群表示,上課時會結合繪本、影片或遊戲,就是要找到與學生溝通的方式,讓學生喜歡這個語言。

台北興雅國中教師吳如皓運用數學魔術,引發學生好奇、主動思考,甚至說出「數學就像巧克力般苦中帶甜」的感受。其他如藝數摺學、LIS線上教學平台、偷插電的資訊科學等,也都是在創造學知識的新方法。

2.舞台是多元的

教育不侷限於傳統學科的學習,而能運用多元智能的觀點,讓每個孩子都有探索天賦潛能的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舞台。

南投森優生態實驗教育機構走芬蘭式主題教學,推出以食農教育為主題的「料理逗陣俱樂部」,由孩子自己種菜收成、設計菜單、動手煮午餐,融合國文、數學、社會、自然等多科知識於日常生活中,從語言、文本到實作,幫助孩子形成探究學習的歷程。

面對一群連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出來的大孩子,花蓮玉東國中教師王嘉納利用專長開了「木工專班」,看見孩子動手做時的眼神發亮,每年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畢業展佳評如潮,甚至賣出9成作品,幫助他們找回在學科課業挫折中失去的自信。 (相關報導: 台灣教育問題出在哪?一份針對6萬名國中生的研究,意外揭校園教育讓學生陷入5大困境... 更多文章

由立委蘇巧慧發起的「超越達人公益計畫」,則要幫助12~18歲的孩子提早找到「自己的路」,也許是畫家、演員、調飲師、美容美髮師,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自我探索、追尋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