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到工廠當工人並不需要上大學,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析美國聯邦政府的數據顯示,新的製造業職位需要工人掌握更高級的技能,這讓美國工人的整體教育程度上升。不出三年,美國製造業的大學生工人數量,預計將首次超過只有高中或以下教育的工人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產自動化的大勢所趨,這種變遷提升了工廠產出,向更多女性敞開就業大門,但也讓低技術工人的未來愈加慘淡。
「以前當工人,需要你用手去幹活,」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學教授赫斯特(Erik Hurst)說。「現在的工人要會操作機器幹活。」
《華爾街日報》發現,自經濟衰退以來,美國製造業新增了100多萬個就業機會,而這些機會偏好擁有大學文憑的僱員。與此同時,教育程度只有高中或以下的工人正在減少。
《華爾街日報》分析發現,從2012年到2018年,在製造業內,那些需要最複雜的問題解決技能的職位,數量增長了10%;對技能要求最低的就業機會減少了3%。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艾迪生,有一家名為Pioneer Service Inc.的機械廠。在安靜的廠房內,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工人正通過電腦指令操控機器,製造複雜的航空器零組件,其中有些工人擁有高等教育學歷。
這番景象跟1990年代的Pioneer工廠簡直有天壤之別。那時候的工人為了不弄髒衣服,必須穿統一的工作服,遮擋從機器裡飛濺出來的機油。他們用60年代的手動機床生產冷暖系統零組件。Pioneer工廠有40名僱員,跟2012年人數一樣。只有少數老員工,是當年用手動機械加工簡單金屬零件的時代留到現在。
「現在高科技多了,」 Pioneer總裁兼共同所有人穆薩納(Aneesa Muthana)說。「工人必須掌握更多技能才行。」
Pioneer生產的零組件是供特斯拉(Tesla)等豪華汽車使用的,據穆薩納說,去年該公司營收創下新高。這家公司的成功,也是其他闖過金融危機難關的製造企業的縮影。
製造技術的進步讓美國工廠的生產力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雖然最近就業崗位有所增加,但與1979年巔峰時2000萬人的工人隊伍相比,目前製造業需要的工人數量還是減少了1/3。
示意圖。製造業自動化之下,美國新增的製造業職位也需要更高學歷或技術人才,以便操作或管理機械。(Lenny Kuhne@Unsplash)
過去,到工廠工作曾是美國人進入中產階層的途徑之一,但如今專業化的職位要求讓這條路越來越窄。雖然伴隨先進製造技術而來的新職位報酬更高,但對讀書不多的工人來說無濟於事。目前有超過40%的美國製造業工人擁有大學文憑,1991年這個數字是22%。
「留下來的工人,要做那些對認知能力要求高很多的工作,」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奧特爾(David Autor)表示。
展望未來,對自動化技術的研發投入將繼續提升工廠生產力,需要的僱員也會相對減少。剩下職位預計將由大學和技術學校的畢業生來補充,而高中畢業生和輟學者的機會將越來越少。對於近年失業的製造業工人而言,適合他們的職位也將變少。
「對於只具備中低端技術的工人來說,並不是把製造業拉回美國就萬事大吉了。」芝加哥大學教授赫斯特說。他和同事們一直在研究製造業職位條件提高的問題。
機器人操控員
北卡羅來納羅利市的Advantage Conveyor Inc.是一家輸送帶生產商。過去十年,這家公司投入了200多萬美元(約台幣6028萬元)購買加工金屬和塑膠的機械設備,用於切割和彎折工序。有了這些新設備,技術工人的零組件人均產量超越了手工打造的年代。
有些工人被分配到新崗位,還有一些乾脆被裁員。「所有勞力型工作都變成了技術型工作,」Advantage公司總裁韋伯(Vann Webb)說道,「事實上必須得有兩年制大學的學位才能來我們這裏工作。」
達隆斯(Joshua Dallons)今年28歲,他曾夢想當一名核能工程師,但是他每周要在一家生鮮雜貨店打工30小時,還要兼顧大學課程,實在太辛苦了。
「我經歷了一場選擇危機,」達隆斯說,「我還要繼續追求當工程師的夢想嗎,還是滿足於這種能夠很快上手並開始賺錢的工作?」
最後他決定完成一個焊接培訓,並在2014年被Advantage錄用。現在他的工作是用電腦設計輸送帶,時薪超過25美元。
大型製造企業也在推動自己的僱員結構轉型,轉向高技術、高教育勞動型態。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工廠經理寇索爾(Darren Kosel)表示,該公司航空業務部門大約70%員工至少擁有副學士學位。
寇索爾表示,這家公司不適合那些只願意每天敲來敲去,做簡單勞動的工人。「那種人在這裏沒有前途,」 他說。
開拓重工(Caterpillar Inc.)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克萊頓的一家工廠裡,因為投資了新技術,比如小輪式裝載機,四年前需要兩個班次才能生產出來,現在單班就能完成了。
哈雷戴維森公司(Harley-Davidson Inc., HOG)在密爾瓦基的發動機工廠,現在用機械手臂安裝摩托車零組件,取代過去由人力完成的高強度、重複性勞作。該工廠經理施塔茨(Chuck Statz)表示,自動化機械讓生產產線變得更加安全,也折射出一場全國性大趨勢。2018年,該工廠的工傷率只有2003年的一半。
最近對開拓重工所有美國職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超過4/5的崗位需要大學學位或優先考慮大學學位。該公司大部分生產職位要求工人必須有某種學位或掌握專業技能。
高風險的轉型
2012年,Pioneer總裁穆薩納曾面臨一個艱難抉擇:拿出數百萬美元購買自動化製造機械並進行相關培訓,還是退休回家,關掉她叔叔在30年前創辦的這家公司。
以前的Pioneer工廠,機器開動時油漬飛濺,二十多個工人要用長扳手調校機器。每天下班時,工人渾身上下都是油呼呼的金屬碎屑。
Pioneer最大的客戶是一家冷暖系統生產商,這家主顧後來改用了報價更便宜的外國供應商。一年內,Pioneer丟掉了九成生意,而已有的訂單不夠償還供應商的貨款。
2012年10月15日,穆薩納女士坐在公司停車場裡,看著員工們的汽車。她回憶當時的情形說:「如果我關掉工廠,他們要去哪兒謀生?」
最後她沒有關閉公司,而是聘用了該公司歷史上第一位業務。他們發現,汽車生產商需要複雜的金屬零組件,而且利潤比生產冷暖系統零件更高。
問題在於,原來的老舊機器生產速度不夠快。穆薩納要購買新設備——靠程式控制,只需要一次操作就能對複雜零件進行切割和鑽孔。
當時Pioneer對這種先進設備沒有經驗,但穆薩納說,她說服了供應商協助安裝和調試機器,並對Pioneer的工人進行培訓。
「我們對她的工廠下了重注,也沒有太大把握能收回這些錢,」一家設備供應商的老闆波利托(Dave Polito)說。穆薩納表示,到目前為止,公司已經投入超過600萬美元在技術更新上,其中大部分花在機械設備和軟體。
新設備只需要六分鐘就能加工好一個零件,相比之下,過去加工一個零件要用好幾台機器,耗時45分鐘。對於Pioneer的老員工來說,學習使用新設備並不容易。
德拉托雷(Fernando Delatorre)是一名在Pioneer工作了14年的老工人,他以前操作老式機械,換新設備後,他花了很大力氣還是記不住程式指令。
「我對電腦和這些數字都不感興趣,」 德拉托雷說。他在2017年離開了Pioneer,當時他的薪水是每小時16.5美元,後來他找了一份報酬更高的建築工作。
對穆薩納來說,流失和解僱老員工是工廠轉型過程中最艱難的一環。當初的40名員工大概還剩下10個人,其中只有一個人還在操作沒有電腦化的設備——一台專用磨床。
「我保留那些工作,給了他們機會,」她說道,「然而團隊裡大部分人還是走了。」
示意圖。受到生產自動化大勢所趨,工廠向更多高學歷者和女性敞開就業大門,但也讓低技術工人的未來愈加慘淡。圖非當事人(Maxime Agnell@Unsplash)
不久前的某天早晨,Pioneer的工人檢查了自動化設備晚上加工的零組件,它們是機器在無人看守的情況下完成的。他們用數位儀器測量零件,確保零件的規格參數能達到客戶要求。抬頭可以看到一個顯示螢幕,上面把每台設備的工作效率都一五一十地呈現出來。
接著,她在設備鍵盤上敲擊記憶中的指令,然後在她的iPad上完成維修記錄。做完這一切後,她用一條毛巾擦了擦手,身上那件印有Pioneer標誌的POLO衫沒有沾上任何污漬。
奇澤夫斯基之前在奧馳亞集團(Altria Group Inc.)一家捲菸廠做過五年的設備清潔員。這家工廠在2017年關閉,她用賠償金完成了四個月的培訓課程,學習如何操作Pioneer公司使用的生產設備。
在Pioneer工廠中心區的一個工作間裡,西珀瑞(Rachith Thipperi)負責把客戶訂購的零組件製作成三維藍圖以便設備編程。他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校區念了機械工程專業的研究生,還未畢業時就加入了Pioneer當實習生。他在美國現代製造業看到了希望。
「有些人還在固守老舊的製造技術,」他說道,「但也有創新和增長的一面。」
Pioneer生產工人的起步時薪為14美元,熟練工的時薪能漲到27美元。在投資現代機械設備之前,該公司的起步時薪與法定最低工資相差無幾,在公司2010年轉型時,大約只有8.25美元。
Pioneer的廠房牆壁上,可以看到一些用來激勵士氣的標語,其中一句是:「最危險的話莫過於『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穆薩納每一季都會跟她的40名僱員共進午餐。其中一半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