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國製造業升級,具備大學文憑的工人首次成為大宗來源

隨著自動化時代來臨,美國製造業面臨勞動力轉型的艱難挑戰。示意圖,圖非當事人(elevate@Unsplash)

念過大學的工人正在佔領美國的工廠產線。

過去,到工廠當工人並不需要上大學,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析美國聯邦政府的數據顯示,新的製造業職位需要工人掌握更高級的技能,這讓美國工人的整體教育程度上升。不出三年,美國製造業的大學生工人數量,預計將首次超過只有高中或以下教育的工人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產自動化的大勢所趨,這種變遷提升了工廠產出,向更多女性敞開就業大門,但也讓低技術工人的未來愈加慘淡。

「以前當工人,需要你用手去幹活,」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學教授赫斯特(Erik Hurst)說。「現在的工人要會操作機器幹活。」

《華爾街日報》發現,自經濟衰退以來,美國製造業新增了100多萬個就業機會,而這些機會偏好擁有大學文憑的僱員。與此同時,教育程度只有高中或以下的工人正在減少。

《華爾街日報》分析發現,從2012年到2018年,在製造業內,那些需要最複雜的問題解決技能的職位,數量增長了10%;對技能要求最低的就業機會減少了3%。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艾迪生,有一家名為Pioneer Service Inc.的機械廠。在安靜的廠房內,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工人正通過電腦指令操控機器,製造複雜的航空器零組件,其中有些工人擁有高等教育學歷。

這番景象跟1990年代的Pioneer工廠簡直有天壤之別。那時候的工人為了不弄髒衣服,必須穿統一的工作服,遮擋從機器裡飛濺出來的機油。他們用60年代的手動機床生產冷暖系統零組件。Pioneer工廠有40名僱員,跟2012年人數一樣。只有少數老員工,是當年用手動機械加工簡單金屬零件的時代留到現在。

「現在高科技多了,」 Pioneer總裁兼共同所有人穆薩納(Aneesa Muthana)說。「工人必須掌握更多技能才行。」

Pioneer生產的零組件是供特斯拉(Tesla)等豪華汽車使用的,據穆薩納說,去年該公司營收創下新高。這家公司的成功,也是其他闖過金融危機難關的製造企業的縮影。

製造技術的進步讓美國工廠的生產力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雖然最近就業崗位有所增加,但與1979年巔峰時2000萬人的工人隊伍相比,目前製造業需要的工人數量還是減少了1/3。

製造業自動化之下,美國新增的製造業職位也需要更高學歷或技術人才,以便操作或管理機械。(Lenny Kuhne@Unsplash)
示意圖。製造業自動化之下,美國新增的製造業職位也需要更高學歷或技術人才,以便操作或管理機械。(Lenny Kuhne@Unsplash)

今年以來,美國製造企業新增就業崗位5.6萬個,去年同期為24.4萬個。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以及低薪國家的競爭造成了製造業崗位的減少。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川普最得意的一週?他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與過去截然不同 更多文章

過去,到工廠工作曾是美國人進入中產階層的途徑之一,但如今專業化的職位要求讓這條路越來越窄。雖然伴隨先進製造技術而來的新職位報酬更高,但對讀書不多的工人來說無濟於事。目前有超過40%的美國製造業工人擁有大學文憑,1991年這個數字是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