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灣巨輪讓蘇伊士運河「大排長榮」,而在29年前另一樁引發全球關注的海上意外,主角也是台灣長榮海運
1992年1月,長榮海運「長冠輪」(Ever Laurel)從香港出發,駛往美國西岸塔科馬港(Tacoma),行經太平洋中部時遭遇暴風雨,10公尺高的巨浪拍打船身,導致12個貨櫃滑入海中,其中一個貨櫃裝有美國幼兒玩具大廠「福喜兒」(The First Years)生產的2萬8800個黃色小鴨、綠色青蛙、紅色河狸、藍色烏龜塑膠洗澡玩具。墜海的撞擊力讓櫃門大開,在海風和洋流的推送之下,以黃色小鴨為主力的「玩具艦隊」開始全球漂流之旅。
洗澡玩具沒能成為孩子的歡樂玩伴,塑膠製品大量傾倒入海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但在各方小鴨狂熱者、環保志工與海洋學家的努力下,奇幻漂流的黃色小鴨一刻也不得閒地工作著,不僅幫助研究洋流、保護魚群、觀察氣候暖化,還讓科學家成功建立模型,預測海洋漂流物的流向,協助執法當局追蹤海上浮屍與失蹤船隻。
意外發生之後,掉落玩具貨輪的身分一度無人知曉,直到10年前出版《群鴨記》(Moby-Duck,暫譯)的美國作家霍恩(Donovan Hohn)在圖書館地下室翻閱《商情報》(Journal of Commerce)公布的老舊船隻航班表,才終於找到答案:台灣長榮海運經營的長冠輪,船東是希臘航運公司Technomar Shipping。長冠輪在1992年1月6日離開香港,1月16日抵達華盛頓州塔科馬港,比原定計劃晚了一天。
小鴨大出逃
這批玩具成群結隊搭上洋流,一度被封堵在北太平洋浮冰裡,等到1992年11月才首次出現在阿拉斯加海岸,距離貨櫃沉沒地點約3200公里。此後3年,黃色小鴨受到阿拉斯加洋流(Alaska Current)影響,一路往西到日本登岸,又隨黑潮(Kuroshio)迴轉至美國西岸,在夏威夷海域現蹤。1995年至2000年,部分玩具北上經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進入北極海,再向南漂流來到北大西洋海域,抵達美國東北部海岸。
2003年7月至12月間,福喜兒公司以每個玩具100美元(約新台幣2850元)的高價,鼓勵民眾協助回收。但世界各地的島嶼與海岸地區仍陸續出現玩具蹤跡,例如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的印尼、澳洲,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2007年,小鴨艦隊穿越北太西洋冰冷的水域,抵達英國和愛爾蘭海岸。歷經15年風吹雨打,多數被撈起的小鴨玩具已經褪白,但一些仍可見「The First Years」商標。
小鴨艦隊迄今還在海上漂流,尚未被發現的小鴨可能是被沖到無人海灘,或是困於海洋環流中間的巨大垃圾場。科學家估計,約有2000多隻黃色小鴨仍在北太平洋環流系統(North Pacific Gyre)當中來回盤旋,或是停留在系統中相對靜止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區域,無法上岸。
(相關報導: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
更多文章
)
1992年1月,長榮海運「長冠輪」貨櫃落海,以黃色小鴨為主力的「玩具艦隊」開始全球漂流之旅。(資料整理;蔡娪嫣;製圖:鄭力瑋)
海洋廢棄物教會我們的事
海廢漂流路線
道德上來說,科學家永遠不可能為了研究,而將數萬個塑膠玩具扔入海中,但貨輪意外撒落玩具,等於一口氣免費送出近3萬個洋流追蹤器,是海洋學界一大福音,科學家還為這些漂流玩具冠上「友好漂浮物」(Friendly Floatees)的稱號。
1996年,美國海洋學家埃伯斯邁耶(Curtis Ebbesmeyer)創立非營利組織「海灘拾荒者與海洋學家國際協會」(Beachcombers' and Oceanographer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蒐集世界各地撿拾到小鴨艦隊的信息,推斷玩具在海中漂流的方向、速度與進程。埃伯斯邁耶指出:「我們先前不太清楚海風和洋流如何讓無人船隻和浮屍等漂流體移動,這是海洋學的盲點。」
埃伯斯邁耶為友好漂浮物創造了「漂浮物度量學」(Flotsametrics)這一門新學問。多年來,小鴨艦隊被沖刷到不同大陸的邊緣,讓科學家洞悉隱密的海流變化,揭示全球洋流網絡的面貌。如今研究人員已經分析和繪製各種海洋塑膠垃圾最可能的移動路徑,藉此製作出一款互動地圖,在你任選一個掉落地點後,能及時預測漂流物每段時間會漂往何方。
氣候變遷
黃色小鴨也讓人們體認到氣候變遷的威力。英國普勞德曼海洋實驗室(Proudman Oceanographic Laboratory)研究員普羅克特(Roger Proctor)在2003年指出,這些5公分高的塑膠玩具能夠通過北極圈往北大西洋移動,顯然要歸因於全球暖化,「這是海冰融化帶來的新現象。」
塑膠微粒落入食物鏈
埃伯斯邁耶也研究黃色小鴨的分解狀況,他在2003年指出,原油與燃油外洩看似是人類對海洋造成的最大破壞,但事實上人造物體污染的負面影響更糟。「石油基本上是可生物分解的,它最終會被細菌吃掉,然後消失。但塑料只能夠解體,塑膠微粒永遠不會消失,我擔心的是這些粒子進到食物鏈當中。」
而今事實證明,塑膠垃圾與微粒早已將海洋變成「塑膠湯」(plastic soup),這些看不見的微小顆粒比浮游生物還多,注定進入食物鏈當中。
小鴨狂熱者解開長冠輪身分之謎
埃伯斯邁耶對漂流物極有研究熱情,在他架設的網站上,可以看見他追蹤各式各樣的海洋漂流物,有軍械、馬桶座、毒品、浮屍。但幾十年前的船運公司其實不太樂意談論貨櫃掉落的意外,畢竟這涉及責任問題。貨物丟失一般會由船東、船公司、承銷商等關係方透過庭外協商解決。而長冠輪舷外12個貨櫃掉落,對於一趟已經承保意外險的貨運來說,是相當小規模的損失,因此不會有太多公開紀錄。
得知近3萬個玩具落海之後,埃伯斯邁耶聯繫了塔科馬港與福喜兒公司,找出這批貨物搭上哪艘船,然後設法讓長冠輪披露訊息。船公司擔心壞事傳千里,但他強調自己純粹出於科學研究興趣,總算說服對方讓他登船。他遇到暴風雨事故當晚掌舵的船長,拿到貨櫃掉落地點的坐標:北緯44.7度,東經178.1度,正好在國際換日線附近,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南方。
(相關報導: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
更多文章
)
霍恩出版的《群鴨記》封面。(取自donovanhohn.com)
作家霍恩著手研究小鴨艦隊漂流時,主動找上埃伯斯邁耶,希望他指點關於貨輪來歷的迷津,「他不想告訴我那個名字,這是一個秘密,但我最終破解了,就是長榮海運。」於是,霍恩與埃伯斯邁耶耗費十幾年尋找小鴨艦隊環遊世界的蹤跡,他們說這批掉落海中的玩具其實很容易確認,第一,它們已經停產;第二,它們有商標;第三,它們長期泡浸海水後,會褪成白色。
後記:長榮海運回應
外國媒體報導指稱,1992年1月長榮海運的貨櫃船Ever Laurel(長冠輪)從香港前往美國塔科馬(Tacoma)途中發生貨櫃落海事故,造成部份貨櫃中的黃色小鴨等玩具隨著洋流漂散至全球多處海域。對此長榮海運澄清,經查詢相關紀錄,本公司在1992年1月未曾發生貨櫃落海事故;且Ever Laurel是在2001年出售予希臘船東Technomar,1992年仍為長榮屬輪,並非希臘船東所有。
另外,相關報導也提到,《群鴨記》(Moby-Duck)的美國作家霍恩是從《商情報》(Journal of Commerce)公布的老舊船期表推測這起事故的船舶為長榮海運的Ever Laurel(長冠輪)。本公司詢問Journal of Commerce得知,該報資料庫並未保留1992年的檔案,其1994年的後續相關報導也沒有提到這起事故的貨輪船名以及所屬的航運公司。
長榮海運對於學者研究洋流的熱忱,表示肯定及支持。至於相關報導所提的船舶應非本公司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