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菅義偉訪美前的「三國演義」,習近平動作頻頻的潛台詞:台灣、台灣、台灣!

習近平在武夷山視察茶園。

日本首相菅義偉將在4月16日訪問華府,成為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第一位會晤的外國領袖。原本兩人計畫4月9日就要見面,不過日本政府4月2日突然宣佈「相關活動順延一周」,後來菅義偉給出的理由是「為了會談成功需要時間準備,才將具體日程安排在16日」。雖然好事多磨,但日相成為美國新任總統入主白宮後的首位國家級貴客,這確實是史上頭一遭,此這場「拜菅會」也被視為「日本外交的勝利」。不過在東亞日益緊張的區域情勢之下,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似乎也成為這場美日峰會的最佳註腳。

拜登政府上個月對美中關係頻頻表態,包括國務卿布林肯出訪日韓、在阿拉斯加會晤楊潔篪、在布魯塞爾拉攏北約盟友,顯然就是在打造「對中包圍網」;被提名為印太司令的美國海軍上將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警告「中國犯台已迫在眉睫」;拜登更在上任後的首場記者會疾呼「美中關係是民主與獨裁之爭」、「在我總統任內,中國別想當老大」—日媒《現代ビジネス》便指出,拜登政府若要打造「對中包圍網」,日本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那麼日本該怎麼拿捏處在美中之間的尷尬分寸,顯然是菅義偉此趟訪美最頭痛的難題。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18日在安克拉治登場,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3月18日在安克拉治登場,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雖說美日領袖碰面,等待兩人溝通的問題很多,包括新冠疫情、全球暖化、東京奧運、北韓核武、北韓綁架、日韓關係、半導體供應鏈,乃至釣魚台列嶼(日稱尖閣諸島,中稱釣魚島)爭議、新疆維吾爾人權、香港民主等等。但其中最讓日本為難或者舉旗不定的,恐怕就是台海危機。因為拜登可能希望日本清楚表態,萬一中國真的出兵攻打台灣,日本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

精通東亞事務的東大教授松田康博最近指出,日本對此問題始終保持「戰略模糊」。但美方若要菅義偉「講清楚、說明白」,日本從安倍晉三以來對美中盡可能保持等距(安倍除了跟川普麻吉,習近平去年若非疫情也會訪日)的外交策略就會破局。

日本首相菅義偉對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及國務卿布林肯致意。(由左至右,美聯社)
日本首相菅義偉對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及國務卿布林肯致意。(由左至右,美聯社)

菅義偉3月29日上午曾短暫離開的首相官邸,走到對面的眾院第一議員會館。因為他的老長官安倍晉三的議員辦公室就在這棟12層大樓的最上層。日媒《Diamond Online》說,安倍與菅義偉這對老搭檔自從去年10月以來就不曾單獨見面,菅義偉會在此時拜訪老上司,就是想要借重曾與小布希、歐巴馬、川普等美國總統會晤超過20次的安倍經驗。日本放送協會(NHK)稱前後任首相談了50分鐘,至於兩人談了什麼,菅義偉只說「非常有意義」。

雖然拜登對中國的定位是戰略競爭國,不像川普政府那樣急著全面拉高對立態勢,但日本總合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所理事長田中均認為,包括香港、新疆的民主與人權爭議;圍繞台灣、東海、南海的區域摩擦,仍然會繼續加深美中之間的戰略矛盾。田中均指出,包括美中經濟的脫鉤、香港的中國化、還有台海的緊張情勢,都是日本必須密切關注的重要議題。 (相關報導: 中日關係亮紅燈?專家呼籲日本發揮領導作用,與盟邦共同應對中國威脅 更多文章

日媒時事通信社也說,由於日本朝野都希望菅義偉這趟訪美,能夠跟上國際社會的腳步,對中國的人權議題積極表態,包括美方也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但中國畢竟是「一衣帶水的鄰國」,更是日本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日本政府一直設法避免與中國的對立關係更為激化,感受到內外壓力的菅義偉雖然日前在東京電視台的節目中說「日美在自由、人權、法治等方面擁有一致立場」,但親近菅義偉的人士則透露「有些事可以用說的,但不能真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