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社會都習慣「貶低」,我們要如何喜歡自己?心理師教你擺脫「自我否定」的文化魔咒

生長在這個文化底下,我們是很難喜歡自己的。(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在講座中,聽眾最常提出的問題前三名裡,一定有這一題:「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

然後有九成的聽眾會繼續追問:「怎麼樣做,才能喜歡自己?」

每一次,我都會捲起袖子,半開玩笑地請主辦單位再給我幾個小時,讓我好好回應。

幾乎所有的邊緣人都不太喜歡自己,他們在人際互動中累積許多挫敗經驗,無法從人際關係裡面獲得價值感與歸屬感。換句話說,他們經常在與別人的相處中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不被喜歡的,也質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別人才不喜歡他,無法像其他人那樣輕鬆地與團體打成一片?

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將人際互動的負面經驗歸咎於自己,他又怎麼會喜歡自己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我想用一些篇幅好好地回答。

「生長在這個文化底下,我們是很難喜歡自己的。」我經常這麼認為。

請你仔細回想,我們從小被這個環境灌輸了哪些概念?

◆ 要謙卑、勿自滿:無論你表現得多好、多努力,都不能對自己太滿意。

◆ 要為人著想、手心朝下:為自己好、爭取自己的權利,是自私、不對的。

◆ 要樂觀積極、勿自怨自艾:避免負面情緒,那是脆弱的表現。

◆ 要順從、合群:要以別人的意見為主,不要強出頭、勿與人意見相左。

◆ 要把批評當良藥,至於稱讚,聽聽就好:你只值得別人的批評,而那些讚美你的都只是假話,你並沒有這麼好。

◆ 要聽父母的話:這句話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大人往往不太仔細聽孩子說的話,也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為他們的想法都是幼稚、沒有價值的。

◆ 不管別人怎麼說,你都要學會欣賞自己:最好是啦!如果前面幾句話你都認真聽進去,並且深信不疑,那你到底要拿什麼來欣賞自己?

我把這些概念稱之為「教條」,因為當大人在告訴你這些話的時候,他們不允許你反駁,也要求你把這些語言當成為人處世的道理。

這些教條都暗示著:「你是沒有能力的、沒有價值的、不可以只是照顧自己、不可以太過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問你,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接受這些觀念,把這些教條當成是生活的指引,他要如何愛自己?

雖然「愛自己」三個字不難寫,也不難理解,卻不是說到就能做得到的事。但若是想要脫離邊緣人,學習「愛自己」絕對是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自己,你又如何相信別人是真心喜歡你?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很糟糕,當你身處人群時,也會時時刻刻害怕別人用鄙視和嘲笑的眼光凝視你。這麼一來,你當然會想逃離人群,躲回邊緣地帶。

好消息是,「愛自己」是一種可以從各方面同時著手的行動,只要你願意行動,有許多切入點可以幫助你重新建立起對自己正向的觀感。

如何練習愛自己?心理師這麼說──

調整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認為,當一個人的「理想我」與「現實我」差距太大時,內心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受。 (相關報導: 太有自信、太自卑都是高憂鬱傾向族群!學者發現「中庸」能讓心理更健康 更多文章

例如,若一個老師總是想要滿足所有家長的期待(理想我),無論他怎麼努力,只要有少數家長表達不滿(現實我),他就會感到挫折、並且否定自己的努力;一個員工規定自己年年都要晉升、加薪(理想我),因而相當努力,但只要有一年的考績不如預期(現實我),他就會譴責自己、抱怨環境;一個學生只允許自己當全校第一名(理想我),只要有一次拿了第二名(現實我),就會覺得天崩地裂、前途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