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Zhang Jianli只僱用男勞動力在他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的建築工地上工作,他在網上發布的招工廣告中也特別註明「女工勿擾」。但如今活多人少,Zhang說,他放棄這個規矩了。
現在,他為搬運木料和磚頭的女工開出人民幣160元(約合25美元)的日薪,比同工種的男工少大約五分之一,如果需要趕工,日薪最高達到人民幣200元。他在招聘廣告中說,男女均可報名。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Zhang招來的女工大多四五十歲。他說,她們肯吃苦,很少抱怨。
中國女性正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建築、運輸和其他一些行業中長期由男性主導的重體力勞動,這與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市場中的傳統性別角色相悖。
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勞動力短缺,正促使僱主招聘更多女性從事建造高樓大廈、維護鐵軌和駕駛卡車這樣的工作。
中國2.86億農民工有三分之一是女性,在她們身上體現出了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女性正在填補勞動力缺口,儘管工資遠低於同工種的男性。她們會找離家較近的工作,以便照料年邁的父母公婆,這些老人曾在她們出遠門打工時幫她們照顧子女。女性的工作靈活性和財務自由度也在提高。
從20多歲到30歲出頭,Li Juyuan一直在中國南方城市東莞的悶熱車間裡組裝燈罩,每天要工作大約10個小時。但10年後,她的兒子和公婆需要她們夫妻倆回去照顧。於是,Li回到家鄉——擁有500萬人口的岳陽市郊區的一個村莊,和丈夫一起在建築工地幹活。
12月,在上海的沃爾沃建築設備中國,工人在一條挖掘機生產線上進行檢查。(新華社)
在一個平常的夏日裡,Li會一次拖著將近100磅(約45公斤)的鋁製門窗爬三層樓。用不了幾分鐘,悶熱潮濕的天氣就讓她汗流浹背。但她在建築行業賺的錢更多,而且是在家裡,和家人在一起。
Li今年48歲了,她說,背井離鄉,沒受過多少教育,也沒什麼技能,一直覺得被人看不起,現在至少可以照顧家人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來一直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貧困群體創造了新的機會,過去千裡迢迢到大城市找工作的農民工,現在可以在離家更近的地方謀生了。習近平的鄉村振興戰略以資金支持和激勵政策為基礎,比如給鄉鎮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補貼。
目前中國大部分女性仍在零售和餐飲等服務業工作。而研究人員指出,那些轉行到建築和運輸業的女性將面對更大的傷害和性騷擾風險,這些行業過去都是以男性為主的。
中國總勞動力人口多年來一直減少,原因之一是國家政策限制了家庭人口規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15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從10年前的70%降至2020年的63%,為將近9億人。中國政府正試圖通過鼓勵夫婦生育更多孩子來擴大勞動人口,並考慮推遲退休年齡。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阿里巴巴性侵案 引發中國對女員工陪酒文化的反思
|
更多文章
)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18年底,有將近950萬名女性從事建築業工作,相當於建築業工人總數的14%,這個比例高於2004年底的10%。研究人員稱,官方數據可能低估了建築業女性工作者的實際人數,因為許多女性是通過臨時工機構被僱用的,並不算正式員工。
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社會學家Sarah Swider對建築工地做了10多年的研究,她說,她在本世紀初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還很少有女性從事建築工作。後來出現的建築熱潮推動勞動力成本上升並造成招工難,為女性來此就業打開了大門。
「隨著經濟持續增長,無論年輕還是上了歲數的男性勞動力統統招不到了,」Swider說。「年輕男性都去做不那麼辛苦的工作了,也正是在那個時候,他們開始僱用女性。」
中國少子化、三胎。西藏拉薩的藏傳佛教寺廟裡,一位婦女背著孩子。(美聯社)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社會學家董一格對中國女性勞動力做過研究。她說,中國的僱主,特別是鐵路和建築領域的國企,常常不成比例地僱用女性臨時工從事累活、髒活等邊緣化的工作,藉此繞過勞動法要求他們保障長期僱員福利和安全的規定。她指出,這些臨時工有許多缺少安全培訓。
董一格表示:「所有女性都面臨謀生還是顧家的困境,但農民工肩上的負擔真的更重。」
Swider說,工地上的女工數量增長很快,所以僱主為她們單設了生活區和浴室。Swider稱,為了避免性騷擾,有的女工與男工假扮夫妻。這些女性還要加倍幹活:除了搬磚、弄水泥這些常規勞作外,還得為男工洗衣做飯。Swider表示,這些女工的平均薪水一般只有男工的一半左右。
據研究中國勞動力和性別問題的研究人員估計,在中國大城市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大約三分之一的工人是女性,而上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為零。據北京一個非營利性勞工權利組織對九座城市6,000多名建築工人的調查顯示,八年前,女性還只佔建築工人總數的十分之一多一點。這些人說,女性從事的工種逐漸從做飯和衛生清潔擴大到了篩沙和操作機械設備。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建築工人中的女性比例略高於十分之一。美國數據顯示,美國建築業的性別薪酬差距在所有行業中最小,女工的平均收入是男工的94%。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18年發布的一項性別薪酬差距指標顯示,全球女性薪酬平均比男性低近20%,中國性別薪酬差距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為21%,而美國差距較低,為15%。
許多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女性缺乏足夠的安全培訓,引發了更多勞動糾紛。記錄法院判決的官方數據庫中國裁判文書網(China Judgments Online)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涉及建築業女性臨時工的判決共計605起。而2010年至2014年共有47項此類判決。許多訴訟或糾紛涉及工傷,此外還涉及工資和契約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初,毛澤東曾鼓勵女性加入勞動大軍,支援國家建設。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歷史學家韓起瀾(Emily Honig)表示,在毛澤東時代,女工被稱作「鐵姑娘」,是性別平等的象徵。但鄧小平上台後,隨著中國富裕程度提高,這個稱號遭到嘲笑。她在一本關於中國勞動力的論文集中寫道,那時候,人們覺得女性的工作角色應該由她們與生俱來的生物和生理特性來決定。
她寫道:「在後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改革背景下,人們對『鐵姑娘』有了這樣一種認識:文革時期推崇的勞動人口平等其實並不不合適,也不利於經濟發展。」
如今,在勞動力需求再次發生變化之際,這條毛時代的指令似乎又轉回到了原點。
近年來,中國官方媒體不斷宣傳女卡車司機和女建築工人這樣的角色,強調她們對經濟的貢獻。7月份,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了來自河北省的卡車司機徐瑩瑩,她自稱因為「刀子嘴豆腐心」而被叫做「刀姐」。新華社在一段影片中稱,去年她和丈夫九天內三次向最初的新冠疫情中心湖北省運送救濟物資,稱她是自強自立時代的明星。在影片中,徐瑩瑩說,她會在服務區把髒衣服洗了,這樣她和丈夫回家時就能在鄰居和家人面前顯得乾乾淨淨。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阿里巴巴性侵案 引發中國對女員工陪酒文化的反思
|
更多文章
)
她在這段影片中還表示:「過了半輩子,也經歷了很多事,我覺得女人最好的樣子就是自強自立,活成一束光,溫暖自己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