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再摔一位飛官,豈是一個「痛」字能解

戰機飛行員飛行時數不足,座艙比不對稱,一位上尉飛行員到隊後近兩年的每月平均飛時竟只有三小時。(資料照,取自AP)

戰機又摔了,做一個老飛行員的看了整篇的報導及失事前的照片,不難看出實情的八九分來,這又是一件「人為」失事的飛安事故,媒體爭相報導但有些不到位,合格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必須具備「對空」、「對地」的作戰飛行能力,對空他必須要運用雷達及目視攔截敵機能力,迅速運用攜載的飛彈機砲武器將來犯敵機摧毀於空中;對地攻擊要具備飛航敵區的進擊航路,繼而將攜帶飛彈炸彈火箭機砲等投射於所望的目標物上,並完成投射安全脱離後的飛行動作,這是不斷勤訓苦練集大成的,是戰鬥機飛行員的基本功也是玩命的功夫。一位本機種時間只有60多小時的優秀飛行員,就這樣犧牲了,這背後的原因真的不怪他,是不對稱的制度環境害了他,情何以堪啊!怎是「痛字了得」!

嘉義水溪靶場與屏東佳冬靶場是戰機飛行員對地炸訓練的要地,中南部的天氣除了早晨的晨霧外其他時分幾近是霾氣環饒,垂直能見度要好過於水平能見度,大角度的對地炸射照準課目,從四邊轉入五邊對準地面的靶標,多是60度坡度轉彎或更大轉入五邊對向靶標,從轉入五邊前一定會再次確認靶標才會操作飛機採取適當提前量轉入,如果發覺晚那轉入的坡度勢必超過60 度,在轉彎的過程中當然會再度確認靶標的位置,繼而運用坡度做適當的修正,問題大概也出在這裡,當他運用坡度尋找對準靶標時可能進入空間迷向,使得自己誤判飛機的狀態,繼而進入大攻角、大速度俯衝姿態而墜海失事。事情的原委大致如此,縱有出入但應相去不遠!

一位上尉飛行員到隊後近兩年的每月平均飛時只有三小時,本機種時間60 餘小時,再將平均分配到對地炸射科目,他飛過幾次的水溪靶場炸射照準課目?這樣的飛行訓練環境,能不出事嗎?能不痛心嗎?為甚麼會形成如此的飛訓環境?恐怕上至執政當局下至空軍或聯隊都有檢討的空間。

回顧去年漢光演習的戰備跑道戰轟機起降,執行演習的全是中校位階以上的飛官,老空軍的內行人或中共軍情偵蒐人員一看大概可以知道中華民國空軍的戰力如何,如果說以前執行人員都是上尉至多少校領軍,恐怕很多人會認為「倚老賣老」之說;事實上飛機起降是飛行員必備的能力條件,以前導航能力不足均靠飛行員目視尋找高速公路上的戰備跑道,現在的GPS太好用了直接引導飛機進入航線,難處減緩太多太多了,派遣資深飛官擔綱不難看出「不能失誤」的壓力,再往前推有多少空間讓年輕飛官有揮灑的空間呢?平時如此那戰時呢? 如何能厚植能戰敢戰的空防戰力呢?難不成所有出擊任務皆由中校位階以上擔任,敢請問有多少中校以上的飛官能運用,真的不能再深思探咎啊!連帶一提,現代戰爭模組幾近是迅捷時效性的毀滅攻擊,初擊即要毀滅癱瘓所有的有生戰力,戰備跑道能安全提供出擊戰機返航運用嗎?後勤的武器彈藥及油彈車能在戰事發起時迅捷轉換於戰備跑道上,建立備戰調度支援站完成後續出擊作戰嗎?「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疫苗護照─侵犯人權的存在? 更多文章

這兩年空軍飛安事故頻繁令人心痛如絞,黑鷹直升專機因為低於目視安全高度撞山失事,國軍損失優秀傑出參謀總長等八位將校; F-5E 機起飛後單發動機失效墜海失事人員殉職,雙發動機的飛機設計在單發動機失效後,另具發動機推力及操控系統能維持飛機的操作,完訓的飛行員也必備該情況下的發機操作能力; 另兩架F-5E 機在完成對地炸射課目脫離返航集合時擦撞跳傘殉職,佳冬靶場當天午後的天氣是霧霾大氣,垂直與水平能見度都差,在過去的飛行經歷中在此情況多是領隊指示脫離後沿航路雲上集合,各機雲上呼叫目視後再行向長機集合,那怎會在不確定目視情況下又要集合又要變換隊形,這領隊素養(Leadership)及飛行員素養(Airmanship)的情況認知(Situation awareness)應該是失事的主因;花蓮F-16 機夜航起飛集合空間迷向大速度失速墜海人員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