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退出的藝術(上)

思科在AppDynamics上市前夕硬生生地用37億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

退出的藝術。

這標題看起來有點像韓劇,海報是穿著巴洛克風的俊美男女主角,作勢追打著對方;也可以是心靈雞湯類型書籍,書腰上印著「你還在糾結著斷捨離嗎?何不實現退出的藝術?」;又或是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硬套上的網媒標題,內文點開來才發現是在講四十代單身熟女的皮膚保養秘訣。

這個專欄當然三者都不是。

在風險資本的世界,退出(exit)指的是在埋頭努力多年後,新創的股票終於迎來流動性的出現,不管是在大型股票交易所初次交易,或被其他公司以現金或流動性高的股票所併購。

當退出發生時,創業家和風險資本家所持有的股票有機會部分或者全部轉換成現金。創業家可以帶家人到巴黎住半島酒店度假三個月,把房貸提前付清或換更大的房子,買一台特斯拉,在地中海買下一個小島,或乾脆蓋一座專屬於自己的人工島。風險資本家則把賣股換得的現金匯回到所管理的基金中,然後也許直接返還給基金投資人,又或者在基金的合約允許範圍內進行再投資。

在這裡我們看出退出對於創業家和風險資本家根本上的差別:對創業家來說,退出或多或少是一個後驗的結果,但對風險資本家來說,退出卻是一個先驗的必須(imperative)——如果一個投資機會讓人看不到未來退出的可能性,風險資本家就很難進行投資。

這是因為風險資本家作為GP(General Partners),與基金投資人(LP,Limited Partners)訂有基金的合約,基金週期通常明定為八年到十二年,風險資本家必須在基金週期前期進行多次資金請求(capital call),完成所有投資佈局,並在後期完成所有投資的退出變現,將賺得的現金返還給基金投資人。這是一個合約上的義務,沒有轉圜的餘地,也因此當風險資本家決定投資一家新創時,一定有思考到多年後這家新創退出的路徑。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短視近利:如果這家新創是谷歌或者臉書,他們在上市(退出)後直到現在都持續為股東創造了高倍數的回報,為什麼不繼續持有,繼續為基金投資人增加回報?

臉書歷史股價趨勢(擷取自Google Finance)
臉書歷史股價趨勢(擷取自Google Finance)
谷歌歷史股價趨勢(擷取自Google Finance)
谷歌歷史股價趨勢(擷取自Google Finance)

這背後的金融理論很簡單:每一種基金的專業管理人,其投資人之所以願意投資該基金,是基於該基金投資領域和方法論的預期風險回報特質,以及該專業管理人在這樣的投資領域和方法論中的專業和經驗。

以風險資本基金來說,基金投資人在選擇風險資本家時,思考的是該檔基金是針對哪個階段(種子輪?A輪?B輪?成長輪?),預期回報率為何,風險資本家是否在投資領域(軟體?硬體?人工智慧?矽谷?中國?東南亞?)具備專業知識和資源,是否已經建立起讓人信服的交易流,過往投資回報的表現如何⋯⋯等等。

在仔細評估過這些軟性和硬性的特質後,基金投資人和風險資本家擬訂合約,將資本承諾(commit)到基金中進行長年數的低流動性投資。風險資本家投資的標的、領域、區域和方式都不能逾越訂定的範圍,因為如果逾越這些範圍,也許其優勢就不再存在,應該交給該領域的專業投資人管理。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創造ALPHA的是人 更多文章

一家新創公開上市後,資訊就變得透明,股東組成也會變得較為廣泛,股東權益也改由證管會保護,風險資本家過往擁有的資訊不對稱優勢和作為主要股東的影響力將不復存在,因此在閉鎖期後就應該將手持股票全數出售變現,匯回到基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