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人工智慧新創可別成為無米之巧婦

人工智慧正夯。圖為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華社)

人工智慧正在加速進化,這是無庸置疑的。

科技巨人如谷歌、臉書、百度、亞馬遜和蘋果搶著在定義這個正在快速崛起的產業的結構,也是眾所皆知的。

螞蟻雄兵般的各種人工智慧新創,從矽谷和中國增生氾濫到世界各地,也已經成為讓人目不暇給的一個事實。

但是看過諸多人工智慧新創的提案和相關新聞後,我隱隱覺得許多創業家們又重複犯下了曾經在無人機以及VR浪潮中所犯下的錯誤。

關鍵字:載體(carrier)。

任何科技都有最終的實體載體,不管是醫療、運輸、能源或通訊。在我們人類進化(?)到【攻殼機動隊】那樣上傳大腦到網路上去、完全虛擬存在的時代以前,任何科技都需要透過實體載體和人類以及自然環境互動。

從2004年以來的新創大浪潮,主要是奠基在兩大載體的普及:手提式電腦以及智慧手機。臉書和Youtube在電腦瀏覽器上建立起帝國,Whatsapp和Snap等原生的移動新創則在APP的生態圈裡快速地攻城掠地。

這兩大載體的普及是無數新創得以誕生的原因:有專門的大公司和大品牌大量製造和販售硬體和作業系統,新創開發出的應用程式所能夠觸及到的終端裝置數以億計,挑戰只在於如何贏得使用者或者企業用戶的心。

這個背景下所產生的是各種「非垂直整合」的精實新創,有新創專注在做網路廣告的流量導向價值鏈中的一環,有新創開發某種產業應用的共通API,有的開發BOT去谷歌上「收割」特定資料再包裝成現代使用者需要的格式,甚至有單純把各大新聞網站的內容按照關鍵字客製化、再以美麗的樣貌呈現給使用者的

這些精實新創的特色都在於他們只需專注在一條完整價值鏈中的一環,除了架在臉書或者微信平台上的應用類別會有平台風險以外,大多數精實新創和他們的潛在使用者之間都沒有任何中介者,因此可以挑軟柿子吃。換句話說,新創可以只專注在他們覺得最有利可圖的那一塊,通常是純軟體,實體載體的部分反正會有傻子——別名電子代工廠(誤)——去搞定,自己不用弄髒雙手。

這種違反自由市場直覺的「眾人皆醉我獨醒」心理謬誤,讓各式各樣的精實新創在無人機和VR這兩個也是由新創掀起的浪潮中狠狠栽了個跟頭。

中國人工智慧大會在北京開幕,一名參展工作人員介紹「小優機器人」,它可以識別語音,主要應用於陪伴兒童。 (新華社)
中國人工智慧大會在北京開幕,一名參展工作人員介紹「小優機器人」,它可以識別語音,主要應用於陪伴兒童。 (新華社)

以無人機來說,起頭的是現在無人不知的大疆DJI,但真正引爆無人機創業熱潮的是由Wired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所創辦的3D Robotics。又稱為3DR的這間美國新創選擇開源(open-source)它的無人機架構,吸引了不少的開發者來設計基於3DR的客製化無人機,以及更多的精實新創開發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後者把自己關在舊金山的辦公室裡,一步不出地寫著程式碼,等著下載安裝到總有一天會爆大量的開源無人機中。

問題是無人機不同於智慧手機,外面並不已經存在幾億台裝置在等著這些軟體公司推銷自家產品——他們覺得無人機硬體無利可圖,若是事實,那麼硬體開發商和代工廠一定比他們更清楚,也不會傻傻地搶入這樣一個非剛需的高價硬體市場。 (相關報導: 台灣要研發人工智慧了!陳良基:將爭取50億預算 建置北中南高速運算基地 更多文章

一年過去,兩年過去,純粹做軟體(甚至包含引爆開源無人機熱潮的3DR本身)開始慌了,因為日復一日的養著軟體開發團隊,卻遲遲沒有其他傻子願意賠錢出貨一億台無人機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手上去,好輪到他們賺快錢。於是從去年上半開始它們不約而同來到亞洲跟電子代工廠敲門,希望由電子代工廠直接為他們製造硬體,好讓他們可以一邊賣硬體一邊佈局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