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消費性貸款拖欠量大增,中國「討債產業」蓬勃發展

眾多企業遭受疫情波及,週轉不靈,如今申請紓困貸款,卻遭銀行收取高額貸款手續費。(圖:flickr)

在中國,銀行和網路貸款機構正試圖收回愈來愈多的逾期信用卡欠款和個人貸款,這些機構有時會採取激進手段讓借款人償還債務。

今年1月新冠病毒疫情開始在中國蔓延,許多人被困家中數月,遭遇減薪或失業,消費貸款拖欠數量不斷增加,從那時起中國貸款機構一直努力應對這種狀況。在武漢長達10幾個星期的封鎖期間,有些銀行和在線貸款機構的追債業務也無法進行——武漢是許多呼叫中心的所在地。

在這波經濟低迷期前,隨著銀行和線上貸款機構在經濟繁榮期間競相爭取業務,中國消費者的信用卡債務、短期貸款以及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規模達到創紀錄的水準。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和行動應用程式的普及也讓數以百萬計的人更容易從線上貸款機構獲得貸款。許多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提供了家人和朋友的聯繫方式。

現在,貸款機構正在加緊追回這些借款人所欠的債務。許多機構嚴重依賴收債人來追蹤拖欠還款的個人並說服他們還錢。這些貸款機構既有傳統銀行,也有近年來涉足金融服務業的部分中國頂級科技公司的子公司。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30歲的Zhou Dan住在東部城市寧波,她曾是一家寵物產品出口公司的職員,4月份被解僱,當時她背負著大約人民幣30萬元(約台幣125萬元)的貸款和信用卡欠款。Zhou說,她之前借錢投資了一個朋友的公司,而這個朋友的生意也很差。

Zhou稱,在她未能償還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TIC Bank Co.)信用卡最低還款額的一天後,她接到了10多通電話和一條簡訊,這種情況持續了數周。她被告知,如果不償還總計人民幣41445元(約台幣17.3萬元)的貸款,她可能會失去信用卡、被起訴並面臨上門追債。這筆貸款額約佔她拖欠的銀行貸款總額的4.5%。記者未能聯繫到中信銀行置評。

Zhou還受到了代表美團點評(Meituan Dianping, )一個部門的追債人催款。美團點評是一家中國大型科技公司,專門提供外賣送餐和其他線上服務。Zhou表示,她的祖母、父母和一名前人力資源同事也接到了電話,並被要求轉告Zhou償還拖欠該公司的人民幣1萬元。簡訊內容顯示,Zhou可能被列入政府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Zhou說,收債人現在更肆無忌憚了。她正在找份新工作,以便償還部分債務。她表示已不再接聽不認識的號碼打來的電話。

美團點評回答詢問時表示,與該公司合作的債務催收公司在聯繫借款人時必須遵守法律和產業準則。美團點評表示,該公司認真對待客戶反饋,並將對潛在的違規者進行調查。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歐盟領導人警告中國:若不開放經濟,歐中關係面臨風險 更多文章

據中國市場研究公司艾瑞諮詢(iResearch)估計,中國今年拖欠消費貸款的應收帳款總額可能達到人民幣2.8兆元(約台幣11.7兆元),比2019年底增長14%,比五年前增長超過一倍。該公司數據顯示,拖欠貸款中有一半是信用卡債務,其餘來自非銀行貸款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