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疫情指揮中心的宣導,台灣人民已建立強大共識,似乎很多人會多準備幾片新口罩,也願意支援陌生人。比起指責不守規矩的人,更多人願意在他人面臨不足的時候給予協助。
雖然疫情稍緩,但是在台北搭乘捷運或公車還是必須配戴口罩,有些場館除了持續在入口處進行額溫量測與酒精消毒手部的措施之外,倘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依然被強制要求。我常去的一間麵包店,至今就還是請求入內購買麵包的顧客配戴口罩。
為了因應這些規定,既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我只要外出大概都會準備口罩,必要的時候,才不至於為難他人,也可免於尷尬。
多備口罩成習慣 應付突發狀況也幫助他人
或許是數個月以來,透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與短片宣導,台灣人民已經建立強大共識,除了極為稀少、大約只有個位數的爭執或不愉快案例,戴口罩的規定都不至於造成什麼衝突。但是出門只準備一個口罩顯然不夠,畢竟口罩摘下之後如果沒有妥善收藏,很容易就遺失了,或因為口罩鬆緊帶突然斷裂而無法使用,因此多帶幾個口罩備用,已經成為習慣。

日本《東洋經濟》網站刊登一篇報導,該報導訪問一位台灣日系百貨的日籍主管,提到百貨公司進行防疫措施以來,幾乎沒有收到消費者抱怨,甚至有顧客還會建議他們進行更為嚴格的管控。「比起指責不守規矩的人,更多人願意在他人面臨不足的時候給予協助」,這是該篇報導的觀察。
或許在疫情發生初期,指揮中心發布嚴格的口罩規定之後,有過不戴口罩卻硬闖醫院的新聞報導,也有沒戴口罩卻要強搭捷運的乘客,揮拳毆打前來處理的警衛保全。這些畫面不只讓大眾產生戒心,也建立了責任感,不希望類似衝突再發生,旁觀民眾可能會搶在爭執發生之前,立刻遞上多準備的新口罩,這種互相支援救急的行為,似乎頗為普遍。
前些日子,看見一位匆忙趕搭捷運的女生,因為沒有戴口罩而被擋在入口處,她不斷解釋口罩不知遺落何處,希望可以取得通融,但工作人員礙於規定很難放行。這時候剛好也要刷卡入站的母女三人組,立刻拿出全新口罩支援,母親堅持免費贈送,而且是很稀有的粉紅色。也曾在醫院入口處,看見沒有戴口罩的老人家請求准許進入門診區時,立刻有陌生人遞上口罩之後,什麼話都沒說隨即飄走,相當帥氣。

似乎很多人都會多準備幾片新口罩,若有必要,也都願意支援陌生人,類似這種微小的盡力,應該是很容易辦到,也是樂意做的事吧! (相關報導: 米果專欄:歡迎參加偽出國行程 | 更多文章 )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38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