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COVID-19疫情自中國武漢傳出,使得亞裔遭受歧視,甚至暴力攻擊情況加劇,美國喬治亞州槍擊案奪走多名亞裔性命,讓亞裔社群人心惶惶,而加州灣區的部分亞裔遇襲事件中,有嫌犯是黑人,在媒體報導催化下,可能使同樣受到種族歧視的亞裔和非裔之間造成誤解及對立。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政治系教授克萊兒.金(Claire Jean Kim)長期研究美國亞裔社群,曾撰寫紐約市韓裔和非裔關係的書籍,近期才出版《反黑人世界中的亞裔美國人》(暫譯,Asian Americans in an Anti-Black World)一書,她認為應了解亞裔與非裔關係的歷史脈絡,避免簡化成「黑人攻擊亞裔」的說法。
克萊兒.金說,加州亞裔的故事源自於舊金山,1800年代有大量華人移民到舊金山,「那是最初的中國城」,而美國1982年通過《排華法案》後,換成日本移民居多,雖然都以舊金山為家,但華人和日本移民各自形成社區,也被排除在白人社區之外,「黑人亦同」。

亞裔移入白人社區 黑人被公宅隔離
「二戰是個轉折點」,克萊兒.金告訴網路雜誌《Slate》,由於美國西岸的日本移民被送至集中營關,首度有大量黑人來到舊金山,因為戰時有工業、造船等就業機會,舊金山的非裔人口驟增,「這時重要的事情發生了,當地用公共住宅計畫來把黑人及其他族裔分開」,反而給了亞裔移入白人社區的機會。
克萊兒.金強調,她聚焦在華裔和日裔2個亞裔族群,而美國在冷戰期間要躍升國際舞台,表現出「已解決」自身的種族問題,亞裔移入白人社區即是其中1種模式,舊金山西邊列治文(Richmond)、日落(Sunset)2區過往為純白人社區,現在則以亞裔為主,就是明顯例子。
「從區隔居住部分來看,(亞裔和非裔)待遇就有差別」,克萊兒.金直言,「這些都會帶來房價、世代財富及教育品質的差異,亞裔也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以前不聘用亞裔的職缺開放了,但非裔仍被排除在外」。另外,1960年代出現亞裔運動,「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這名稱也是從當時開始使用。
A look at the unique history of anti-Asian violence and race in the Bay Area. https://t.co/7T8QQunGUj
— Slate (@Slate) March 22, 2021
亞裔運動受黑人運動影響甚大
克萊兒.金指出,當時的亞裔運動受到越戰及「第三世界解放陣線」(TWLF)起義激勵,而亞裔社會運動團體也受非裔政黨「黑豹黨」(Black Panthers)影響;1968年發生的起義事件,則是所有少數族裔聯合要求平等教育權,但亞裔在美國社會地位似乎高於其他族裔,因此合作時會出現緊張關係。
推動亞裔研究是亞裔運動的成果之一,只是在1970、1980年代,被關押的非裔人數和亞裔、白人人數不成比例,也對亞裔、非裔之間的關係造成影響。克萊兒.金提到,1994年華裔家長控告明星高中對亞裔入學申請不公,最後促使舊金山公立學校改採「多元指標」錄取申請者,但也讓許多非裔、拉美裔落榜。 (相關報導: 南美洲最後的王國:祖先五百年前淪為黑奴 玻利維亞非裔「國王」邊開雜貨店邊治國 | 更多文章 )
當時的「何訴舊金山聯合學區」(Ho v. San Francisc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案子,主要是當地洛威爾高中(Lowell High School)有自行篩選標準,錄取特定數量的少數族裔,而該校因進入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的高錄取率,使得許多人搶著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