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運動」是指在1960年代時,歐美左翼學生和民權運動者共同發起的一個反戰、反官僚…等的社會運動。美國60年代風起雲湧的各項運動也與之呼應,反越戰、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等,不只對當時美國的社會提出了批判,由下而上的公民抗爭也塑造了新的價值觀點,這些訴求和力量後來對美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至鉅。
近日高教領域的世新社發所停招案之爭議,不論該所最後能否存續,但該案最大的正面貢獻可以是,把高教中私立大專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攤在陽光底下」,讓社會大眾一次地檢視。吾人可以延伸《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孫窮理在對該案的深度報導來看「世新社發所停招案」可以給高教的啟發。或許就如同六0年代美國多項社會運動起於由下而上的抗議,最後其倡議的價值觀卻能進入「主流」,成為社會接受的文化層面:
1. 大學「自治」到底該如何落實?為什麼現況變成了只談「不違法」和「專制」?立法委員對大學法、私校法的修法,教育部對大學法的釋法,和在行政管理層面上,以及社會如何監督各公私立學校在其校園中去落實;或許就類似六八運動,把「世新社發所停招案」作為一個「由下而上」抗議,將該案的闡述和論點一一公開討論,最後讓成果能夠落實進入主流文化,這才是「停招與否」之外,此案真正能留下之「運動成果」:
在世新社發所教師陳政亮的「7分鐘說分明:世新社發所停招案」短片中,明確陳述出世新校務會議當天狀況,23票比9票通過,但23票中有18票是具行政職和職員的校務會議代表投出,該所教師夏曉鵑指出,當天投票是「舉手投票」,非「匿名投票」,現場教師為了工作權深感壓力,包括她自己也是。場外的學生則焦急等待,校方動用了各項工具和人力去進行隔離。
讓吾人來思考此事,這真的是我們社會要的「大學自治」嗎?這真的是「校園民主」的表達嗎?通過此案的「校務會議」不會只有一所學校如此運作,造成老師代表在會議場合中深感「意見表達」的壓力,學生則被圍堵在場外。整個會議中「勇敢的」是最具自主性的學生,他們不但投下了「反對社發所停招」,也在後續的世新學生議會聲明中對校方提出了質疑和建言。
簡言之,「大學自治」絕對不應成為教育部官員和大學之間「喬事情」或「推事」之籌碼或藉口,它到底該如何落實才不會被操弄成「大學『專制』」,就讓它攤在陽光底下討論清楚。依筆者之見不難解決,一個原則是落實「由下而上」與師生的溝通和程序,另一則是校務會議要「匿名投票」和「公開直播」,落實校園民主程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一個『數字』各自表述─論世新社發所停招案之數據爭議 | 更多文章 )
2. 少子化下,私立大學該如何存續,只以招生決定嗎?不考慮區域或偏鄉平衡,至少某些地區?例如東部、偏鄉離島的學校,不至少有一兩校留存嗎?此外,公私立大學具「社會價值」、「公共性」培養社會所需的多元但非熱門人才之系所,其存廢是否也只依賴招生率?是否只任由各校自行決定?教育部有沒有想過,技職院校中的部份特色或技能的科系所,或如世新社發所這樣對培育基層NGO組織人員或關注弱勢、有助基層改造的特色系所,要如何去保留?亦即,要如何全面性地、鉅觀地去看整體社會發展和人才培育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