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在東歐共黨垮台的三十年後,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將正式撤出匈牙利,落腳於維也納。
這個決定意味了一九年歐盟的兩大挑戰:一方面英國即將出走脫歐;另一方面,留在歐盟內的中、東歐新興民主國家,面臨民主與法治倒退。這兩項挑戰代表,號稱二十世紀最偉大政治工程的歐盟整合,以及其所代表的民主、法治與人權歐洲價值,不再為歐洲人所景仰,歐洲人的信心危機逐漸蔓延。
歐盟東擴防中東歐國家回俄國懷抱
一九八九年華勒沙(Lech Wałęsa)所領導的團結工聯取得合法地位後,東歐民主風潮逐漸蔓延。其後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民主國家相信著歷史的終結,民主制度將成為唯一政治選項。九二年《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即《歐盟條約》的最初版本)簽訂,歐盟正式成立。新誕生的歐盟面臨一個重要政治決定:如何避免從鐵幕中解放的中、東歐國家重回俄羅斯懷抱?因而將中、東歐國家納入歐盟家庭成了歐盟重要方針。歐盟會員國並確立了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的條件,即「哥本哈根標準」(Copenhagen Criteria)。這個要件明訂於《歐盟條約》第四十九條中,確保中、東歐國家逐漸走向民主轉型,維護法治,並朝向市場經濟。
然而,這個文件並未完全發揮功能。二○○四年歐盟進行史上最大的一次擴張,將中東歐國家、賽普勒斯與馬爾他納入聯盟成員。
中東歐國家的經濟逐漸成長、人民收入增加,但民主與法治並未相對應改善。隨著民粹主義的興起與極右派政黨的掌權,民主與法治的倒退成為了歐盟內部最大危機,其中又以波蘭與匈牙利最為嚴重。中歐大學的撤出則象徵著學術自由的消逝。
民主鞏固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
○八年金融海嘯衝擊歐洲各國,一○年匈牙利的國會大選中,由奧班(Orbán Viktor)所領導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公民聯盟」(簡稱青民盟,Fidesz)與其盟友基督教民主人民黨取得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奧班因此展開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包含修改憲法、改造最高法院、打擊同性戀、排斥移民、限縮媒體、言論與學術自由、排斥多元主義以及打擊移民。奧班並強調自由主義(liberal)的民主已成過去,要將匈牙利打造成為基督教的非自由主義民主國家(illiberal democracy)。
而在波蘭,○一年孿生兄弟雅洛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與列赫.卡欽斯基(Lech Kaczyński)創立法律與正義黨(PiS)。
正義黨於○五年執政,列赫擊敗現為歐盟理事會主席、親歐派的圖斯克(Donald Tusk)擔任波蘭總統。列赫於一○年飛機失事中喪生,雅洛斯瓦夫帶領的法律與正義黨隨後則於一五年的國會大選中取得勝利,再度執政。法律與正義黨在社會上強調天主教精神,反對同性戀權益、反對墮胎;在政治上進行一連串的「改革」,包含最高法院法官的強制退休。 (相關報導: 歐洲民粹狂潮》20年遍地開花!衛報:歐洲1/4人口投給民粹政黨,1億7000萬人生活在民粹統治之下 | 更多文章 )
對於匈牙利與波蘭的民主法治倒退,多數人的第一個疑問是:何以經濟發展沒有伴隨著民主與法治的鞏固,反而帶來了保守與民粹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