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好文:愛是高度政治的

「國殤之柱」(AP)

午安,

親愛的讀者,耶誕快樂!無論出門在外、宅家蝸居,希望妳都有快樂的一天~


【台灣】

上周六台灣公投落幕,四大案皆以不通過作結。最受爭議的核四重啟案,也讓蘭嶼的核廢料處置問題再次有了受關注的短暫機會,走走也想再次與讀者一起回顧。德國之聲採訪蘭嶼自1982年迄今的反核廢抗爭,程序正義與醫療研究的缺失,沒能阻止當地人堅持不懈,可惜很少人能禁得起40年的失望,即便在最不擔心安全問題的核廢料貯存場導覽員身上,都能見到滿滿無奈,支持與不支持。

蘭嶼在這場公投中,同意重啟核四的票數多於不同意,引起輿論譁然,然而必須考慮到當地投票率僅18.97%,民意恐未能準確呈現,而且核能發展與核廢料處置的關係,也不僅是yes/no可以俐落一刀切的。關心核廢去向的讀者,亦可參考新新聞此篇追蹤報導,更能理解蘭嶼居民、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擁核與反核人士的態度。

台電已經完成蘭嶼核廢料的檢裝重整。(台電提供)
台電已經完成蘭嶼核廢料的檢裝重整。(台電提供)

【中國】

昨天走走晚報關注了中國女教師李田田的失蹤消息,湖南小學老師李田田曾經在〈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批評「形式主義」嚴重影響教學現場工作,並稱教師不敢說真話,「個個接受過高等教育,卻成了被奴役的知識分子,小心翼翼地活著」。李田田的勇氣引起很大迴響,這次因為發聲支持另一位教師就消失,也令廣大認同其教育理念的網民不願接受。

李田田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山花師田」長期寫作,分享她的鄉村童年、教育現場及文學雜感,在她人身下落未明之際,除了持續關注,也能從過去的文字裡,感受這位年輕教師對生命的情思。

中國教師李田田。(截自微信)
中國教師李田田。(截自微信)

【香港】

還記得紀念六四的國殤之柱嗎?在香港大學矗立了24年,這座極具意義的雕像遭港大不顧創作者意見而強行拆除了。與此同時,香港還有兩座六四藝術:中文大學的民主女神像與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都趁著夜晚被迫從公眾眼皮下撤離。

這些年來,儘管我們對「被失蹤」的敘事已不陌生,數位足跡與某個人物的憑空蒸發也是常態,但一夕之間,香港力守的六四記憶的寄託象徵,巨大的地景也宛如修圖一般被抹除,且是消失在社會前鋒的大學校園裡,政權對自由的宰制如此具象,令人唏噓。

「國殤之柱」(AP)
「國殤之柱」(AP)

【Herstory】

知名女性主義學者bell hooks近日逝世,得年僅69歲,但她一生帶給世界的啟發無數,特別是在1981年早已點出,辨認性別、種族、資本主義與階級等交織性,才是透視各種體制壓迫與運動解放的關鍵。她認為,對所有人都受用的女性主義,應是永遠不會自成中心而忘記邊緣的,也在數十年前就指出,即使是父權體制的加害者男性,同樣也受到「慕強主義」的壓迫。他深信「沒有公平,就沒有愛」,唯有不斷反思、和解並尋求靈性成長才能實踐真正的愛,她所想像的真愛是高度政治的,卻充滿溫柔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