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政專欄:民粹的正當性與危險

民粹因此具有素樸的、常識即可理解、「接地氣」的庶民正義,繁複的事理分析只是建制菁英用以消解鄉民正義的手段。(資料照,取自Egypt Today)

沒有知識基礎的支持忠誠、永遠正確的英明領導、由此產生道德的偽善與知識上的反智,柯文哲與韓國瑜的胡言亂語,很好地為民粹主義的偽善與反智下了時代的註腳。

一九八九年四月七日清晨,鄭南榕為堅持其言論自由,拒絕警方拘捕,在其雜誌社內準備汽油,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時,自焚而死。

當時中視新聞主播在報導這則新聞時,譴責鄭南榕「製造火災,妨礙公共安全」。柯市長說:「西藏的喇嘛有一陣子流行自焚,造成中共很大的困擾。」其政治智商與人權理念就如三十年前國民黨黨媒水準!

20191029-台北市長柯文哲29日出席市政總質詢。(盧逸峰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見圖)說:「西藏的喇嘛有一陣子流行自焚,造成中共很大的困擾。」其政治智商與人權理念就如三十年前國民黨黨媒水準!(資料照,盧逸峰攝)

民粹主義的正當性

柯文哲(以及韓國瑜)是在政黨三次輪替之後,民心厭倦藍綠政治菁英之下而崛起的代表人物,一般認為這是全球民粹主義(Populism)浪潮下的台灣案例。民粹主義在學術上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名詞,主要是因為這個概念所指涉的經驗內容分歧。基本上它有三個邏輯連貫的特徵。

首先,民粹是以民為粹,與建制菁英集團對立,因為建制菁英被認為是置個人利益高於「人民」之上;其次,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高於菁英集團,因此人民可以、也應該起而對抗菁英集團;第三,民粹因此具有素樸的、常識即可理解、「接地氣」的庶民正義,繁複的事理分析只是建制菁英用以消解鄉民正義的手段。堅定信念的「民主多數決」就是推毀這些反動建制菁英的最佳武器。

民粹主義的正當性就在於對不平等支配的反抗。菁英集團掌控制度化國家暴力,壟斷經濟暴利,還在社會規範與意識形態上裝備壓倒性的話語權。被壓迫的多數人民只能呼群保義,以不斷的犧牲來反抗系統性壓迫。香港的反送中是最鮮活、也是最具創意的民粹抵抗;而西藏人的自焚則是全然悲壯的天問,以最痛苦的自我傷害,質問人類的道德意識。與鄭南榕自焚一樣,這些對建制菁英的反抗都具有深刻的價值基礎,彰顯人類對不義統治願意承受終極代價的反抗意志。

印度2019年舉行五年一度的國會大選,民眾在投票所大排長龍。(美聯社)
民粹主義最難捉摸的就是「人民」是誰?「人民的利益」為何?誰來代表人民?如何可以實現人民的利益?(資料照,美聯社)

但是民粹主義最難捉摸的就是「人民」是誰?「人民的利益」為何?誰來代表人民?如何可以實現人民的利益?有人說人民是廣大被資產階級壓迫的無產階級,由此產生代表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祖國;有人說人民是飽受外來資本或移工搶走工作的本國同胞,由此正當化貿易保護主義或排外的國族主義;也有恰巧相反,說人民之所以被壓搾是國內政商集團得利於保護主義,因此支持去管制化的市場自由主義。一個真實自由的社會,人民是由異質性、價值多元與利益分歧的不同群體所構成。因此,自由社會必須學會在多元價值中進行公共審議,並從中獲得暫時性共識。

拒絕公共審議依賴空洞的信仰

小彌爾(J. S. Mill)的經典著作《論自由》就在說明,一個論點不管多麼荒誕不經,都應該有被自由談論的機會。因為如果這個觀念真有矛盾之處,藉由討論辯駁,我們才能更加釐清原有抱持觀念的正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目前看似荒誕的想法,在未來是否會轉變成最具創造力的觀念。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我們所需要的新生活 更多文章

自由社會的前提是公民們知道自己的論述與價值,其有效性是有限度的,並且願意因為自己的有限性而妥協,不堅持社會必須依照自己的認知來建構。承認這點,別人的價值才會浮現,少數意見才可能進行說服,有機會在日後成為多數主流。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多數決才能夠成為民主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