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李忠謙專欄:再談「敵基地攻擊能力」,倘若美國核威懾優勢不再,日本不得不然的防衛升級選項?

2019年10月1日,中國以大閱兵慶祝建國70周年,圖為東風-17(DF-17)近程彈道飛彈。(美聯社)

隨著美中新冷戰的態勢成型,拜登政府透過AUKUS、Quad等機制組成「反中包圍網」。其中位於第一島鏈的日本,除了是東亞軍事實力名列前茅的強國,更被視為美國對抗中國擴張野心的最前線。二戰後的「和平憲法」雖限制了日本的軍事行動,但包括前幾年的「集體防衛權」解禁、岸田內閣正考慮發展的「敵基地攻擊能力」,都是日本政府在修改憲法第九條前突破封印的嘗試。

眾所周知,限制日本軍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與其說是憲法規範(只是法律學者顯然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不如說是美國政府的態度。去年10月,北韓再度朝日本海試射飛彈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提出「探討敵基地攻擊能力」的應對方案,至今雖然尚未定案(內閣官房長官12日再次強調「是政策選項之一」),但在7日的美日「2+2」部長會議中,美方已對此表達歡迎,岸田內閣宣示「保有敵基地攻擊能力」幾乎已是時間問題。

2022年1月11日,北韓進行高超音速武器的最終驗證試射,金正恩親自到場視察。(朝中社)
2022年1月11日,北韓進行高超音速武器的最終驗證試射,金正恩親自到場視察。(朝中社)

美國願意對日本「擴軍」開綠燈

美國之所以願意對日本「擴軍」開綠燈,除了在東亞前線再度鬆綁對盟友的軍事限制(上次是解禁「集體自衛權」),也可藉此看出美日聯盟對於當前中國軍事崛起的種種考量。中國、俄羅斯與北韓率先研發的高超音速武器,號稱能夠輕鬆突破美國構築的飛彈防禦系統,因此想要攔截中俄朝等國的飛彈攻勢變得日益困難,日本的防衛與外務大臣在日美「2+2部長會議」中,正是以此說明「敵基地攻擊能力」的必要性。

北韓今年1月已兩度試射高超音速飛彈,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12日對此表示,日本針對北韓新型武器的威脅「將考慮所有的應對選項」,包括發展「敵基地攻擊能力」、以及「或可迎擊高超音速武器的電磁砲」。松野博一的說詞,與日本方面在「2+2」會議中的主張相去不遠。不過在美方去年11月發表的兩份中國軍力報告裡,提到另一個需要對日本鬆綁軍事限制的原因—中國的核武發展。

今年閱兵首次亮相的東風-17。(翻攝網路)
東風-17。(翻攝網路)

美國智庫建議日本部署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彈道飛彈

美國國防部去年11月指出,中國在2030年之前將至少擁有1000枚核彈頭,隸屬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C)則認為中國的戰略飛彈數量到了2030年將與美國並駕齊驅,美國可能因此喪失長期以來的戰略核武優勢。《產經新聞》指出,如果美國的核武優勢不再,那麼華府可能會因為擔憂中國對美國本土發動核攻擊而猶豫不決,甚至不願為了守護盟國安全動用核武。由於美中兩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差距漸漸縮小,如果美國核保護傘的威力不再,解放軍在印太區域的行動自由度也會隨之增加。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金正恩的2022新年秀:相隔六天發射的兩枚飛彈,為何讓文在寅成了「失魂落魄的傻子」? 更多文章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研究員村野將對《產經新聞》表示,在各種防禦手段中,部署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彈道飛彈是最有效率的做法—這當然就是為了「攻擊敵方基地」。村野將指出,若能動用比巡弋飛彈速度更快的彈道飛彈攻擊中國的軍事基地,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再承擔戰機起飛或發射飛彈的任務,美日就能在此期間重新整備,「發展妨礙中國的作戰能力,將是日本對抗中國的關鍵」。這一點不只是個別學者之間,事實上USCC也建議東亞盟邦部署美國的中程彈道飛彈。

卸下首相重任的安倍晉三向官邸同仁道別。(美聯社)
安倍晉三。(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