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與陰道是3D的!」:月經教主凡妮莎的18年革命

台灣生理用品品牌「凱娜」創辦人凡妮莎(曾穎凡),投入月經教育18年。(李承祐製圖,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5月初,台灣募資平台上架的凱娜「月釀碟片」,這是第一個台灣製月經碟片,可以阻擋經血流出,並運用肌肉自行控制「何時排血」,10天內便集資超過1000萬台幣。

「很多人認知裡,『生理用品』還是只有衛生棉而已,不知道還有很多選擇。」台灣本土生理用品品牌「凱娜」創辦人曾穎凡惋惜地說。

人稱凡妮莎的曾穎凡,有著「月經一姊」、「月經教主」稱號。從賣棉條到推動兒童性教育,一般人對月經知識與生理用品的認知斷層,是她努力想填補的溝壑。

在衛生棉與月經褲之外,女性生理期還有棉條、月亮杯與月經碟片等置入式用品,都在歐美行之有年。但種種原因使然,台灣棉條使用者佔比至今不到10%,月亮杯更不到1%。凡妮莎不怕市場不夠大,花了18年打造台灣製生理用品全系列,在賣場貨架上擠出一塊「非衛生棉」空間。

她的名字和月經連在一起,也不只因為凱娜。從2004年開始,凡妮莎就在各種平台推廣月經知識,十年前在網路搜尋「棉條」,第一頁幾乎都是她撰寫的介紹文。她還與網友力戰「處女膜會受傷」1的迷思,告訴擔憂的男男女女,經期自由與女性價值不該受到一小片組織所束縛。

「不聽別人的話,普遍比較快樂!」接受線上專訪時,凡妮莎的聲線快速高昂,不減熱忱。

棉條牆的震撼教育

回顧這趟創業起點,竟是八仙水上樂園。1999年為了參加高三最後一次全班出遊,凡妮莎瞞著母親偷偷買了棉條,在經期中玩水玩了一整天。她回憶第一次的經驗非常美好,但沒有一試成主顧。在她心裡,棉條並不是可以天天用的東西。

真正的震撼四年後才來。在美國交換學生時,超市貨架長達十幾公尺的巨大「棉條牆」,讓她忍不住佇足思考,「為什麼我用過它,後來卻覺得不該用?」這次凡妮莎正式投入棉條懷抱,還決定當起代購,在網路平台賣起台灣還沒有的導管式棉條。

投入創業後凡妮莎才發現,當年的自己和消費者不是不愛用,而是幾乎不認識棉條。面對顧客一而再再而三的疑問,她決定發揮教育科技系所學,開始把棉條相關知識、各廠牌評比心得一一分享出去。

那還是web1.0時代,她從最陽春的電子報、BBS開始,一寫就持續到今天。現在的凱娜部落格與Facebook專頁,幾乎每一篇文章仍是出自她的手筆。

「這一趟路很辛苦,但有多辛苦我都喜歡讓別人知道,公開、透明才是唯一方法,你會得到一批思考後才做決定的粉絲,」凡妮莎說。寫文章的快樂不僅來自利潤,也是她分享新知、與顧客共同成長的經歷。

代購生涯隨著凡妮莎返台而結束。大學甫畢業,她就談成美國大廠Tampax經銷權,只是當她登記好公司、連貨船都準備到位時,才發現棉條在台灣屬於醫療器材,需要許可證才能引進,失去了第一次機會。

許可證的申請過程繁複,但在父母支持下,凡妮莎慢慢拿到所需資格,也再次談成了美國棉條第二大廠Playtex的代理。不料,2007年Playtex被其他企業併購,還未正式簽約的計劃再度破局。 (相關報導: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更多文章

曾穎凡在美國交換學生時,看到超市的巨大「棉條牆」,才意識到生理用品可以有這麼多選擇。(Unsplash)
凡妮莎在美國交換學生時,看到超市的巨大「棉條牆」,才意識到生理用品可以有這麼多選擇。(Unsplash)

心血又一次歸零,本該是沉重打擊。但凡妮莎說,她立刻下定決心自創品牌,不再被任何公司控制。「沒有人可以告訴我誰又買了誰。我就是這麼任性,才能做到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