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歐盟供應鏈合作論壇(EU-Taiwan Supply Chains Forum)甫落幕,台灣官方對台歐合作,描繪了炫麗的前景。依照經濟部長王美花的說法,台歐合作奠基於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她指出台灣的口罩國家隊及國際市場車用晶片短缺事件,是台灣產業鏈可靠的例證。
王美花舉口罩的例子,不登大雅之堂。口罩國家隊籌組之初,民進黨政府強力發動社群網站文宣,列舉了不須戴口罩的一堆醫學理由,民進黨立委們在臉書帶領流行,都套上了「我OK你先戴」的相框。
對比現今在大眾運輸與室內公共場所人人戴上口罩的規定,「我OK你先戴」是遮掩口罩產能不足的公衛謊言;台灣為了自保,當時更禁止口罩出口他國。相較於去年年中,中國供應全世界個人防疫設備的比重攀升,高達83%。台灣口罩不是台灣產業鏈可靠的最好例證。Taiwan Can Help並沒錯,但just a little bit。
台歐應談前景而不只是談老本錢
車用晶片短缺事件,的確凸顯了台灣產能對世界的貢獻,但事情的肇因在需求面。華爾街日報的警語指出:殘酷的現實是車用晶片必須和其他報酬率高許多的產品競爭生產空間;供給短缺問題短期無解。
台灣很重要,台積電的股票值得牢牢抱,但世界之大,非台灣能支撐。該關注的是,藉著此次危機,歐美與中國大陸皆著手新布局,各自加速本土化和自製率,也相互合作。台歐論壇應該要談前景,經濟部長談的只是台灣既有的老本錢。
要談前景,就必須關照到全世界最大的生產與消費龍頭:美國與中國。此次論壇,官方談台歐,只談一半,只講現況;研析中美目前競合情勢對台歐的影響,是更重要的另一半。
只有台歐,當然撐不起產業鏈,想在當下美中關係中找尋利基,台歐產業關聯需要細緻解析。電腦、電子等資通產品是台灣強項,也是與歐盟國家深刻關聯的產業,歐盟在此部門扮演了台灣上游供應者的角色,歐洲提供的服務與產品,為台灣產品加值,成為台灣再出口的強項,最後銷往美、歐、中國大陸諸國。
歐洲採雙規格冷對美國選邊站要求
這個台歐合作的環節,須面對3個課題。第一,產品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台灣數位經濟的外銷為例,輸往中國大陸佔超過四分之一,排名第二的美國佔約一成。台灣與歐洲再緊密,合作的主要目標還是中國市場。市場引領產品規格,特別是中國大陸進口台灣或歐洲產品,加工再出口,在世界市場極具競爭力,對於這些產業的規格,中國有發言權。
第二,歐洲與中國大陸錯綜複雜的政經關係,是台灣閃躲不了的課題。中國產業鏈逐漸取代歐洲產業鏈,是進行式。超過一萬公里的鐵路網已串起歐洲的主要生產基地與中國城市,例如成都到波蘭有直達列車,在中國這端,全世界500大公司裡的260家公司在成都設有廠辦,還有供給德國、日本汽車公司的零件廠。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誰是政壇硬拗黨? | 更多文章 )

從蘇州到歐洲的九大生產中心也方便連結,鋼鐵、資通與紡織產品運輸頻密,是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成果,中國投入歐洲基礎建設的資金,超過美國在二戰後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畫的10倍,歐洲產鏈與中國產鏈相互糾結纏繞。民進黨政府高喊台歐合作,歐洲方面的參與者,可能正是歐洲企業在成都的工廠。